|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如果您注册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QQ: 83569622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陈军晓:
我们现在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您方才已经看过了我们的网站,我们的网站是以易学研究为主的,而您从前的经历表明您对于禅学是非常有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想问的就是作为一个对于传统文化非常有研究的老学者,您以往曾经说过:"在中国,禅宗作为性命之学,虽和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之学,别帜互异,但却青出于蓝,兼融并蓄地包涵了各家的精旨.禅文化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精蕴与印度古老智慧的融合与升华,它的精华在于与时俱进的翻新精神和真修实证."那么您是怎么看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以易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在这里面,禅学与易学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王绍璠:
这是两个问题,我必需首先答复第二个问题.个别人对于禅的了解广泛都存在着良多曲解.我在北京大学开讲座的时候曾说,在历史方面,从清朝中叶以后就没有了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周易》作为五经之首,自身就是一种认可.不外,我们当初所说的易学是经由宋代儒家的改革.真正的易分为理、象、术、占.易有连山、有归藏.我们连易的真正涵义都搞不明白.西方人研究《周易》是很严谨的.我固然批判西方人的某些观点,但是在研讨问题时还是要应用西方谨严的逻辑思维.
什么叫易,什么叫禅,我们先不谈.举个形象的例子,易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纳米,而禅也是.《易经》也是一个方法,它们两个非常亲近.《易经》是一个思想体系,禅也是一个思想体系.《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从宋代开始,禅学便融合了易经思想.禅最原始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叫禅定.而释加摩尼的佛教是在印度婆罗门教的基础上产生的.印度佛教里面融合了婆罗门教的禅定和释加摩尼的思想.而底本的婆罗门教是不容许有思想的,只能用祈祷来与上帝进行沟通.在佛教里面,释加摩尼打倒了大梵天,否认了神的存在.所以,原始印度佛教是没有神的,而婆罗门教则有神的偶像崇拜.而后世的佛教有神,那是对释加摩尼的背离.释加摩尼是不否认有神的,也不信任有灵魂的存在.在这里,我并不想太多的念叨这个问题.
释加摩尼在创立佛教的过程中,把婆罗门教的禅定加上自己的智慧,就相称于我们现在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婆罗门教的办法是祷告、祭奠和崇敬,和西方的天主教是一样的.可是,印度的佛教在唐代传入中国以后,在六祖慧能的手里经过改培养变成了中国的东西.中国的佛教在当时是结合了老子、庄子、孔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
人们目前对于儒家和孔子的意识根本上都是过错的.汉朝不提儒家,只有古文家,唐朝不提儒家,只有经学,宋元明都不提儒家,只有理学、心学.只有到了清朝才提到了儒家.孔子的时候也没有儒家.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分儒家、法家、道家等,那个时候的大思想家没有任何人声称自己是属于哪一家,所以后代的分法也是很不明白.如果说有狭义的儒学是可以的.荀子就是当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者.《易经》就说不上到底是道家还是儒家的东西.所以我说,诗、书、礼、乐都谈不上是儒家的东西,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先民的东西,是被后来儒家给强占去的,只有四书可以算得上是儒家的.所以说儒家的提法是一个很委曲的东西,就好象是说"道分阴阳",庄子已经批判过这种说法了.
在当时,所谓各种"家"指的就是一种学派,而不能称为"家".就像是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罢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宋明理学就开端强调必定要把《易经》给搞清晰.在中国古代,已经把《易经》给神化了,所以《易经》才成为众经之首.诗、书、礼、乐也都有本身的价值,所以把《易经》作为众经之首是存在一定疑难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不晓得是在哪里.而禅文化则是印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禅宗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以后的产物,成为了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宗派.到了宋朝就变成了禅文化.
禅文化就像是易经一样,易经也是一种易文化.年龄战国时期的很多思想都受到过易经的影响,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儒家的思想就又融合了.思想必须不断融合,中华民族文化也是在历史上一直融会而产生的,就像美国文化也是杂交的产物一样.思想没有纯洁的,所谓单纯的法家、道家、儒家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禅是一种方法,塑胶行业ERP,一种思想系统.禅文化里面有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所以说禅文化里面也包含了《易经》的东西.《易经》目前已经被很多人误会了,走向了跳大神的巫术.然而,禅文化是把这些化腐败为神奇,转宗教为智慧.禅文化是打破佛教中的一切惯例,把佛教中的官僚主义、本本主义等都统统攻破.
禅文化把佛教中的一切形式都打破,只保存一种精神.它是融合了儒、释、道的各种思想的.那么用禅学来解释《易经》是很通的,因为禅文化本身就包含了儒家、道家的东西.它不是一种宗教,不是佛教的一个流派,而是一种文化.儒家的四书、五经,在禅文化里面都有.在宋代经过禅宗的浸礼以后,道家、儒家、佛家都是禅文化的东西.《易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思想体制,就像禅文化一样.禅和易是相通的,它们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什么东西套到禅文化里面都可以,而什么东西套到易文化里面也都可以.禅是归零的.而《易经》轻易被僵化理解.所以我认为小孩子读《易经》是没有什么用途的,即便是读通了也没有什么用.《易经》怎么改变我的道德,《易经》怎么转变我的智慧,都没法理解.禅文化可以买通人们的大脑智慧,影响到人们的心态.禅文化里面包含了《易经》的东西.
陈军晓: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懂得,易和禅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呢?易是源,禅是流;或者说易是体,而禅是用?
王绍璠:
到了宋朝,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易,哪个是禅了.所以宋明理学的朱子和二程都谈《易经》.我以前曾经证明过,朱子在17岁的时候就是参禅的.而《易经》是最伟大的,但是汉易学是搞科学的.宋元明的易学搞的都是禅易,说白了,从唐朝以后,如果不懂禅文化就都没有资历议论中国文化.我们这里所说的禅,不是指佛经的禅,而是指的一种禅文化.禅文化里面包含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而我现在所讲的禅文化里面又包含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禅文化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是一种方法.它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中国化的.只要进入游戏规则,无论是男女老幼都可以在禅文化里面得到顿悟.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已经证实了顿悟的存在,而禅文化就是使人产生顿悟的方法体系.顿悟就是使人的大脑开放,不排挤任何新思想.
陈军晓:依照你的说法,《周易》作为一种中国传播了多少千年的传统文化,到了宋朝时期就变换了一种情势,以禅文化存在了.
王绍璠:《周易》可以用禅文化来解释,禅文化里面包括了《周易》的精髓.禅文化接收了《周易》的理论和智慧.禅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使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更靠近于根源.学禅主要是方式.朱熹学禅,王安石学禅,宋朝的思想家和文臣武将都受到了禅文化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说宋朝以前是中国人,而宋朝以后就是支那人的起因了.《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体,而禅是用;这样一联合就不得了了.这就是易与禅的关系.下面我会进一步的给你说明禅的涵义.
陈军晓:我仍是第一次听到有人把禅摆在如斯高的地位上.
王绍璠:禅是中国的文化,印度只有禅定,释加摩尼的禅不是宗教,而是智慧.他强调的是一种思想解放,没有灵魂,没有循环,也没有神.他是用婆罗门教的东西来反对婆罗门教.但是在他逝世后,婆罗门教就又反攻倒算了.现代的佛教是婆罗门教的佛教,而唐宋时期的禅宗才是中国化的佛教,没有佛堂,没有什么烧香磕头,呵佛骂祖.
陈军晓:中国经济在阅历了改造开放以后的20多年的发展,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也到了复兴的阶段了呢?
王绍璠:中国文化毕竟是什么?不仅是那些儒家的东西,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湛的.诗词歌赋、四库全书都是中国文化,这里面不仅是《易经》的东西.中国化企业文化,应当是存在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本源上,离不开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特色的文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精神.《易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道德的源泉,所以孔子才会惊叹.它的体是如此,它的用则是庞杂多样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正如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文中所论述的精旨: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到当代耸立在天安门前的国民好汉留念碑所代表的:智慧与豪情、融汇与立异、勤奋与就义,一言以蔽之,也就如《易.文言》所说的:"天行健,正人以发奋图强"和"日日新,荀日新,又日新"伟大的斗争精神.所以,我们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是孔子吗,还是《易经》?
陈军晓: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骨干了.
王绍璠:可是什么是儒,儒有君子儒、君子儒,儒分八家,早已经分不清楚什么是儒了.孟子的儒就受到了荀子的批判.荀子的儒已经不单纯是儒家的儒了,六经就是经过他的手传承下来的.而孟子则没有传下六经.荀子究竟是什么家的,如果说荀子是法家的,那么六经也就成了法家的了.汉代董仲述所推崇的也是荀子的学说,汉代所做的是独尊儒术,而不是儒学.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别,因为那个时候既没有儒学,电子行业ERP,也没有儒家.在董仲述的时代还没有儒家,而到司马迁的时代即使是道分阴阳也还没有儒家.
儒家永远只是儒学中的一个小流派,而不是主流的.五经不是儒家的货色,那么什么是儒家呢?那是唐朝的韩愈喊出来的.但他不提孔子,他提的只是四书五经,尧、舜、周公.可是由于在明初的争取皇位的奋斗中,方孝儒劝明成祖朱棣做周公而不要做天子,引起了朱棣的恶感.他杀了方孝儒当前,把周公也从儒家里面除去了.而周公以前在儒学中的位置是很高的,孔子也非常推重周公.周公的智慧是无比了不起的,孔子也认为自己是继承了周公的学识的.
孔子是到了元朝才被抬出来封为"至圣先师"的.清朝的康熙也是异常推崇孔子的.而明朝是研究宋理学的.这是因为朱元璋是最讨厌孟子的,因为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朱元璋厌恶孟子,所以连孔子也很少提.我最反对儒商的说法,儒就是儒,商就是商.儒商就是奸商.
陈军晓:那么为什么在元朝会特殊推崇孔子呢?
王绍璠:那实在就是一种政治教化作用,清朝其实也是如此.清朝的顺治、雍正和乾隆都是学禅的,他们兼搞儒家.孔子其实是完整民主和开放的,孔子的思想是很不得了的.《论语》是如许了不起啊,所以南怀瑾老师禅解《论语》才受到那么多人的推崇.日自己也是用禅文化来理解儒学的.而朱熹则是把孔子的思想给僵化了.
陈军晓: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您认为无论是禅文化也好,还是易文化也好,中国经济要想真正达到世界上的前列,是否必须来一次传统文化的复兴呢?
王绍璠:禅宗的成名之作就是企业管理.印度的佛教是没有经营思想的,到了中国唐朝的时候,百丈禅师改革佛教思想,推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当时的佛教已经腐朽了,佛教太有钱了,他们也放印子钱,而且所有的改革措施也都是针对经济的.等到唐代开始革除寺庙经济的时候,禅宗思想就开始走向了庄园文化阶段.而所谓庄园经济就是一种大企业的管理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很早就有了,《清明上河图》里面反应的就是.而宋朝的禅文化最主要强调的管理就是管心.管理主要就是管人,而人的管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心.修心养性是非常重要的.
禅与易最主要的就是一种游戏规则.详细而言,禅与易就是教人管理企业之时,该走什么样的路,玩游戏规则之时,该玩什么样的游戏规则.种瓜未必得瓜,种豆未必得豆;如果人们违反了该玩的游戏规则,就是神农氏也救不回如此结果.在中国文化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是一体的,无奈辨别.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经济效益,而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是社会效益.资本永远只是手腕,而社会才是目标.
陈军晓:
是否可以认为在近代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都中断了.
王绍璠:
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该怎么做呢?名不正则言不顺.恢复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就必须正名.我们应该呐喊百家争鸣.
陈军晓:
学术就应该是百家争鸣的.现代的很多年青人都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王绍璠:
不仅仅是在大陆青年如此,台湾省的青年也是如此.而运用禅文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零项修炼是脑能革命的终纵目标.禅定、打坐可以开放大脑的思维.零项修炼正是一个为当代中国企业创造多快好省、迫不得已,为人民服务的企业文化的平台.
陈军晓:
那么咱们是否能够以为目前我们有一种义务,就是不仅要把经济发展上去,而且还要中兴传统文化?
王绍璠:
中国文化中,"经世济民"说的就是发展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北宋的王安石就是一个大经济家、大企业家、大政治家、大文学家.明朝的张居正又是什么家呢?他不是MBA、EMBA、CEO吗?中国在18世纪之前,就是清朝的乾隆之前,文化经济都是世界第一的,全方位的当先.像康熙大帝就是西方封的,而不是我们自吹的.尔后清朝的100多年就是因为贪污,因为忘本,所以才会导致落伍和挨打.一挨打,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就完了,从基本上消散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止不是因为文革,因为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基础上就已经实现了这一工作.
我认为以我们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5年之前我们提倡再现汉唐辉煌,5年以后我们提倡超越汉唐光辉.我们靠的就是中国文化引领全世界.因此,要深造中国企业文化,首先必需要从中国企业是否定知和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方面着手.一个缺少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家,一个不认知、不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度,是一个不会长久存在的国家;同样,一个缺乏自己民族文化的企业,一个不认知、不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企业,也是一个不会久长存在的企业.
真正的奇迹就在中国,从1979年以后,三中全会以后,只管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定水平的贪污腐烂现象的存在,可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依然是已经不得了了.这靠的是什么,不靠共产党的领导,不靠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而靠日本,靠美国,那是绝对不可能获得今天的成就的.这不是奇观,什么是奇迹?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力.孔子在当年的愿望也是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看到了,所以我就回来了.
陈军晓:
这很难得,你可能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从事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这种精神长短常宝贵的.
王绍璠:
我做的这点工作还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啊.我在《召唤企业家心的回归》一书中曾探讨过毛泽东主席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毛泽东岂但是中国农夫的儿子,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儿子.他不是蠢才,更不是神,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凝集激情和智慧、爱吃红烧肉和辣椒、熟读《红楼》、《离骚》、看到农夫吃黑窝窝头时会掉眼泪的湖南人.他继承中国文化精蕴的创生力,结合西方马列进步的辩证法,汇成了开一代风气的"毛泽东思想",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使破旧的中国从此进入现代化.
我现在提倡的许多东西就都是毛泽东主席所教诲的.早期毛泽东所倡导的"新民学会"mm来自《大学》的理念,正好阐明这种传统文化影响.1964年4月,《毛主席语录》首次出版.因为"语录"这个词首先是唐朝的禅宗,用本土的语言记载师父讲道时为便于向庶民传教采用的一种语体.
陈军晓:
好,第一个问题您基本上已经给了很美满的回答.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美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失掉者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法","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对于中国当代青年的思想产生的极大的冲击,那么《易经》与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盘根错节的关系,是不是像杨振宁教授说的那样呢?您一贯倡导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禅解"中国文化,还中国文化以本来面目.那么您对于他的这样观点有何看法呢?
王绍璠:
你问我是问对人了.当时他报告时我正在现场.我曾给了他一本我写的先容中国禅文化的书.我和他在美国就认识,当时我们有一个支撑中国大陆的同窗会.他讲的是我们中国没有演绎和归纳.杨振宁教授的西方知识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他的中国文化底子太差.我认为中国的归纳和演绎早就有了.《易经》是一个开放的大思想体系,而西方的思想则是闭塞的;是中国宋明理学、《易经》、禅文化影响了西方的无神论,变成了理性时代,然后才有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西方自十八世纪的"伏尔泰时期",就已经开始大批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正如《世界通史》的作者斯洛夫所说:"中国人占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范围的贸易,以功劳为基本的有效的官僚政治和供给社会凝聚力及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西欧从贫困和默默无名中拿出了中国的文化与发现,引起了更大的技术先进和更多的制度变更.终极的结果是中世纪文明的改变成现代文化."中国的科学早就有了,所以我认为杨振宁教授的这种见解是浮浅的.什么叫归纳和演绎啊,那些都是西方的意见.我们中国也有演绎、演绎,我们的是辨证的,《易经》、禅文化体系里面就有归纳、演绎.他的见地比拟偏颇.他的口头禅就是"我以为是对的".
陈军晓:而且他还把这归纳为中国的语言是单音节的原因.
王绍璠: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全方位的应用大脑.所以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发现是中国具备上风.日本人就非常爱好中国人的字.日本从隋、唐、宋以来就不断地差遣官员、留学僧等来中国学习文化;同时并敦请各代学者、高僧前昔日本进行教化.因此奠定了日本大和民族"和魂汉才"的特色文化,进而结合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和尖端科技,造就了日本当代经济强国的地位.中国的方块字是可以用来医治失语症的.
陈军晓:
中国传统文明的继续跟振兴不容疏忽.像杨振宁教学这样的华人中的佼佼者,他在早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导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他在获奖时曾用汉语致辞,说本人的胜利要得益于《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王绍璠: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西方迷信发生影响的不仅是《易经》.像西方物理学泰斗波尔他就采取了中国道家的太极图作为自己的家徽.莱布尼茨也在德国鼎力宣扬孔子的思维.后来的尼采,自称是"欧洲的佛陀",可知中国文化带给欧洲的影响.资产阶层思惟家们从中国文化中所找到的,一是毁灭贵族轨制的依据,二是无神论,三是感性.这三点在启蒙活动中表示得十分显明.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等人,都曾以中国的官僚制度和官僚文化为根据,批评法国及欧洲的贵族国土制.
经济学上重农学派开创人魁奈,甚至写出一部专著《中国的独裁制度》,将中国的集权官僚制称为是"合乎天然规矩"的,是"做作秩序"的体现,并由此而论证他反对贵族政治的主张.欧洲的思想家们从中国官僚制度中所发明的,首先就是他们所冀望的同一与同等,他们并不顾官僚制在中国的局限与弊病,而是以这个遥远的,但又是所有欧洲人都半信半疑的巨大、强盛的中国,来说明自己变更主意的公道性.西方思想家们甚至将他们从中国儒学和官僚文化中所受的启发,逐渐演变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陈军晓:
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博大高深的.
王绍璠:
所以说,中国文化怎么会妨碍到科学的提高呢?它妨害的只是杨振宁传授的理解而已,你不能因此而归咎于它.
陈军晓:
很好,我现在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更苏醒的认识.第三个问题,20世纪70年代,一代宗师南怀谨先生禅解《论语》而成《论语别裁》,深远的影响了国内外几代华人,首开中国文化精神新风尚.您作为中国台湾省禅教明士南怀谨老师的弟子,始终在推广传布禅文化,那么您认为这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睬产生怎么的影响呢?禅文化在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进程中将起到什么作用呢?
王绍璠:
我虽然一直在批判马克斯.韦伯的思想,但是我现在却要用他的话往返答你.中国大陆的MBA教育是一种傍大款的心理,全日制英文教育,没有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里面.美国的MBA就是韦伯的新教伦理思想的产物.美国的911以后,教堂全面开放,右派的宗教思想也全面起来了,宗教思想把持一切.美国企业管理就是生成的宗教敬业精神.而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思想则是受到了中国宋朝的禅文化的影响.欧洲能学习中国文化,并从中适应、发展、创新.日本能学习中国文化,并从中适应、发展、创新.中国的企业又怎能不迭时的学习中国文化,从中发展、创新,使企业取得新的生命力与发明力,打拼出一流的企业品牌.
所以我才强调管理重要就是心的管理.从宏观角度而言,所有管理之学归根结底就是要落实到"人的管理";人的管理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心的管理";心的管理则体现于企业文化之中;因而,企业文化恰是代表企业成熟与成功的标记,一个成熟与成功的企业一定有其特点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能源.所有的西方管理学实践对于中国的企业界都不是意思很大,因为人家的成功不即是也是你的成功.
横向思维请求的就是没有限度和定论,禅宗是这样,我的零项修炼也是这样的.没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没有管理不是说不要管理,而是说不须要僵化的管理.十八世纪时的法国魁奈从中国老子的"无为"思想中汲取了营养,进而创建了他的"天然农学",而英国的亚当.斯密又受到魁奈的启示创破了他自己的"自在经济学".从而影响了全部西方古代经济学.同时,由传教士传回欧洲的中国"理学"中的"理"的思想,成为德国古典哲学得以构成的主要环节;黑格尔在青年时代,曾专门研究过斯密的学说,由此也受到重农学派的理性思维的影响;他的"相对精力"虽有柏拉图的影子,但却更濒临中国朱熹的"理"字.
我常常强调要从物化的管理转向心灵的管理.所以,禅文化才会不是宗教,而高于宗教.而西方的管理则最后都要归于宗教.美国大学里面的道德教育最后都要归于教堂.可是我们对此并不是需要信奉的,我们需要的是学习和超出.佛教也并不是用来信奉的,信奉只是针对神的.佛并不会保佑你的,所以信仰也就没有用.在900多年前的佛经《未曾有因缘经》中曾写到:佛让他的儿子学习佛法,而他的儿子以自己年龄幼小为理由谢绝了.他儿子说自己可以到年纪大了再学.佛说你能保障自己活到春秋大吗?他儿子说佛能保佑我.佛说我尚不能自保,何能保汝.
陈军晓:
这么看来在整个的学术范畴内,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可能被人所歪曲.华罗庚曾说:"真正的学习是把一本厚书给读薄,而后再把一本薄书给读厚."所以,管理到了一定田地也就不仅仅是靠制度规则来实现了.
王绍璠:
然而中国目前的企业治理却有点走火入魔了,老是片面的强调个人.个人引导算什么,假如分开了众多的员工的话,他就什么也做不成.
陈军晓:
《易经》是素来就不讲求绝对的.
王绍璠:
《易经》是无所不包的.这就是禅文化所要吸收的主要精髓.《易经》本身就是不能分先天后天;物资和精神是统一的."禅"文化可以说是对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梳理与消化的成果.它强调"悟",通过悟来认识宇宙与世界,在悟之前,要处于自我静修状态,这种状况是让人的精神处于"归零"状态mm看似无,实则有;看似有,实则无,也就是与宇宙的初始状态相似.唐朝的禅宗有一个话题:"父母未生前,原来面目是什么?"这个命题与"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的涵义雷同.
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许可使用逻辑推理手段的,也不是头脑急转弯.这个问题就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难以说清楚.这个问题只能自己去找谜底,要去参悟.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曾经问到过,爱因斯坦、牛顿、阿基米德都曾经碰到过.禅已渗透并成为有生命力的中华文化本体,只是在乾隆时代自我窒息与僵化了.而发掘"禅"文化,便会直承中华文化之脉,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陈军晓:
第四个问题,您以往在演讲中曾经说过:"当代企业家的四个标准:哲学家的思想;武士道的精神;小吏般的精明;农民般的身体."中国企业家是不是要达到这样的几个标准才干够管理好企业?
王绍璠:
这四个标准是我以前的提法,现在已经改了.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自发而觉他.详细地说,企业家首先应具备以下几种素质.首先是要有思想家的思考,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第二要有承当社会公益、道德、理念回归社会的行动和愿景,既不片面追求社会效益,也不片面的寻求经济效益;第三要具备相称于现代MBA和EMBA的管理水温和技巧常识;第四个最重要,59岁的情操和道德,以及45岁的生理健康.要领有全方位的健康身材,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比方前一段时间很风行的59岁犯法现象以及一些大款挣了钱就去吃喝玩乐的景象都说明他们心态上有问题,是亚健康状态.中外企业家都应该到达这样的尺度.
陈军晓: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多人都在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