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佰网|ERP100 - 企业信息化知识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回复: 0

金蝶Apusic助力旺旺打造信息化系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6 09: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如果您注册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QQ: 83569622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OperaMasks全国巡演拉响了国产Web框架反击的号角,也让沉寂了很久的Java Web领域喧闹了起来。
    那么什么是OperaMmsks? 它是一个以JSF为基础引擎、基于JSF规范的、开箱即用的Java Web层框架。选择JSF为基础引擎,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大优势。一是Sun的官方标准;二是JSF得到了包括IBM、BEA在内的众多大牌产商的支持,三是JSF是一种与具体显示技术无关的技术,这有助于适应RIA技术的变化。
    一.J2EE Without Ajax梦想终成现实
    很早以前采访Apusic首席架构师袁红岗的时候,就听到过”J2EE Without Ajax”,在当时我的理解只是一句广告语而已,逆潮流发展这的确是一个挑战,但今天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也成为了OperMasks的王牌特色。
    著名的Rod.Johnson曾提出了J2EE Without EJB,成就了Spring框架。相对于Without EJB的震撼,OperaMasks的J2EE Without Ajax,同样极具吸引力。
    近几年,Ajax技术发展迅猛,与之相关的框架也层出不穷,单在Java方面就有DWR、DOJO、GWT、jMaki、Ajax4jsf等等。一方面,这样的框架提高了开发效率、改善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这些框架都存在一个问题:相对独立。这样的独立,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更高的学习成本。为了在你的应用中加入Ajax功能,你需要另外学习这些Ajax框架;二是与既有Web技术的绑定问题。以jMaki为例,如果想将它应用到JSF程序中,你需要将用到的一些JSF标签换成jMaki标签,这无疑增加了开发者的工作量,并且增加了出错的机会。
    OperaMasks提供了“原生”的Ajax支持,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利用OperaMasks开发具有Ajax功能的Web应用,你不需要掌握额外的Ajax框架技术。通过OperaMasks,你只需要采用标准的JSF组件的写法,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指定该组件的Render Kit是Ajax,或者在配置文件faces-config.xml中将全局Render Kit设置为Ajax。
    另外OperaMasks提供了丰富的组件库,用于组织、显示和编辑数据,并且集成了强大的YUI-EXT组件库功能。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更换Render Kit来使用别的组件库功能。
想一想,只要掌握基础的J2EE知识,就可以进行Ajax开发,这是怎样的美妙?!
    二. Apusic Studio和应用服务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单单有OperaMasks还是不够的,Apusic还提供了一体化的开发、配置、调试、监控的集成开发环境——Apusic Studio,它是一个基于Eclipse的IDE工具。通过Apusic Studio,你可以进行“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设计。Apusic Studio提供了Ajax、Graph、Layout和Widget等控件集。通过简单的拖放,就可以实现很好的Ajax效果。
    与其他一些Ajax框架没有提供相应的IDE支持相比,OperaMasks无疑是有一定优势的。当然,Apusic Studio解决的是显示层的问题,那么在业务逻辑层中涉及到的事务、安全等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Apusic 提供了应用服务器,该服务器通过了Sun的Java EE5.0最新规范的认证,通过时间在全世界都比较靠前(金蝶宣称是第4个)。
    OperaMasks是遵循JSF 1.2规范的,所以基于OperaMasks的应用,都可以运行在支持JSF 1.2规范的服务器上,当然,Apusic应用服务器为OperaMasks提供了一些额外的特性,例如基于NIO的多路复用技术提升并发处理能力、基于gzip形式的状态压缩技术降低网络流量、支持在Managed Bean中通过Annotation进行资源注入等等。所以相比其他的一些Ajax框架,OperaMasks侧重的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点对于企业级应用来说,至关重要。
    以上两点,是我认为OperaMasks能否引领下一代Java Web开发潮流的机遇所在,当然,笔者认为,OperaMasks还将面临更多挑战:
    北京,2007年8月13日 — 甲骨文公司在美国总部宣布,对中间件领域新的领先者Oracle融合中间件来说,2007财年(2007年5月31日结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领先机构都在使用Oracle融合中间件来管理他们的业务,确保其运营安全,使之适应市场变化形势,并不断促进业务发展。这些领先机构包括财富100强中的90家企业以及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30家构成企业中的29家。
    在甲骨文最近的一个财年里,随着客户的大规模采用,Oracle融合中间件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被权威独立分析机构评为业内的“领先者”,而且荣获了多个称号和奖项。此外,甲骨文通过内部开发和战略收购,增强了Oracle融合中间件多个组件的功能,包括Oracle企业内容管理以及Oracle商业智能套件企业版,并且向客户提供新产品,包括Oracle WebCenter、Oracle业务流程分析套件、Oracle通信与移动服务器以及Oracle数据集成器。同时,甲骨文还扩展了Oracle身份管理、Oracle SOA套件和包括Oracle JDeveloper在内的开发者产品线。在整个2007财年,除了甲骨文早先收购的内容管理领先厂商Stellent之外,其最近收购的Tangosol和海波龙产品也进一步提升了Oracle融合中间件的功能。
    在过去三年中,随着客户需要更强的灵活性、更多的信息、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更严格的管控,中间件的定义及范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性的中间件产品,如Oracle融合中间件,有助于提供重大的商业利益。Oracle融合中间件全球拥有5万多个客户,遍布金融服务、零售、电信、制造、制药、医疗、交通以及公共部门等多个行业。它能帮助各个机构集成异构的业务系统,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并获得能带来竞争优势的业务洞察力。该产品线的热插拨和集成的架构能使机构用户在甲骨文与非甲骨文的计算环境中部署Oracle融合中间件。
    甲骨文公司服务器技术高级副总裁Thomas Kurian表示:“Oracle融合中间件继续解决客户最为严峻的业务挑战。甲骨文拥有提供创新型客户解决方案的悠久历史,是中间件行业的领先者。它是中间件行业多个关键领域的先驱,并将继续进行创新。我们承诺向客户提供利用最新技术思路的软件以及开放、热插拔的架构,这样,我们的客户就可以从能满足他们当前以及未来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益的产品中受益无穷。”
    业内最具影响力的机构高度评价Oracle融合中间件
     因为其快速的市场发展势头、较高市场占有率、全面强大的特性和功能、以及广泛的客户成功,领先的研究机构纷纷认可Oracle融合中间件及其组件。尤为特别的是,在《Forrester Wave:2007年第三季度应用服务器平台》报告(1)中,Forrester Research 在综合评估了各个应用服务平台产品之后,认为甲骨文在各个方面都是领先者。在这份报告中,Forrester公司副总裁John R. Rymer表示:“甲骨文把许多开发、部署和管理功能引入到Oracle应用服务器以及Oracle SOA套件中,并采取了强有力的战略,市场份额不断增长,被评为领先者是自然的事。”
    独立分析机构Gartner在其7份追踪中间件市场的Magic Quadrant报告中,把Oracle融合中间件的多个组件评为领先者。这些组件包括应用基础设施软件(2)、面向复合应用项目的应用基础设施软件(3)、面向后端应用集成项目的应用基础设施软件(4)、面向新型服务导向应用项目的应用基础设施软件(5)、商业智能平台(6)、水平门户产品(7)以及网页访问管理软件(8)等。
    在《市场份额:2004-2006年度全球门户、流程及中间件软件市场》(9)报告中,Gartner表示:“在2006年,甲骨文中间件产品在整个行业发展速度最快,其全球总软件收入年度增长了45%。这是因为市场对甲骨文的SOA套件、企业服务总线、应用服务器和门户产品的需求非常强劲。这些产品充分利用了甲骨文数据库和应用产品的巨大装机基础。”(10) 此外,甲骨文在全球安全软件市场的增长率高达103%,因此Gartner表示在其《2006年度全球安全软件市场份额》(11)报告所包含的所有供应商中,甲骨文发展速度最快。
    帮助Oracle应用产品客户拓展投资
    利用其热插拔架构,Oracle融合中间件为甲骨文的应用产品客户提供了跨越不同用户社区、行业和机构来拓展应用系统的商业价值所需的基础。Oracle融合中间件产品线已经通过了Oracle应用产品认证,包括Oracle电子商务套件、Oracle PeopleSoft企业版、Oracle JD Edwards EnterpriseOne、Oracle Siebel CRM、Oracle 运输管理解决方案、Oracle零售解决方案、Oracle Demantra 以及 i-flex应用产品等。此外,领先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包括3i InfoTech、 Ad Astra 和 Cerner,都把Oracle融合中间件和Oracle企业应用系统与非Oracle应用产品组合使用。
    向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传递价值
     Oracle融合中间件得到了9000多个合作伙伴的支持,包括市场领先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增值经销商和系统集成商。Oracle融合中间件将继续向甲骨文的合作伙伴网络提供价值。今年1月,甲骨文公司宣布20多个独立软件开发商正在使用Oracle融合中间件,以与该公司应用产品的不同组件集成在一起。最近,甲骨文和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联手推出了在Oracle SOA套件和Oracle 业务流程管理基础上开发的员工“入职”与“离职”解决方案。今年6月,甲骨文将参加其扩展的身份管理生态系统的合作伙伴的数目翻了一番。
    Oracle融合中间件开始全球之旅
    为了进一步促进发展,甲骨文推出了一系列面向IT管理人员和经理的全球活动,这些活动主要介绍今天Oracle融合中间件是如何提供商业效益的,以及是如何转变企业应用产品的开发和实施的。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的主题演讲和众多专家主导的技术座谈会,甲骨文以及非甲骨文的客户都能洞察到他们如何才能拓展企业应用投资的商业价值。
    关于Oracle融合中间件
    Oracle融合中间件是甲骨文公司全面和基于标准的中间件产品系列,帮助用户在异构计算环境中采用和管理服务导向架构。Oracle融合中间件的用户数已经超过5万家,其中包括金融服务、电信、制造、零售、制药、医疗卫生和公用事业领域的众多领先公司。Oracle融合中间件还获得了9000多个合作伙伴的支持,其中包括市场领先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增值经销商和系统集成商。
作为新兴应用软件的协同软件,和作为新型软件架构思想的SOA(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在软件应用领域和在软件技术领域都受到了追捧和热烈探讨。协同软件和SOA的一同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是珠联壁合还是阴差阳错?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协同软件和SOA。
    协同软件作为一种新的软件门类,其产生和发展不过近几年的事情。但协同软件的应用思想,却是随着管理软件的发展之初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协同”并未成为一个成熟和重要的概念被提及。在管理软件应用的早期,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和OA(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zation)曾经是两个无所不包而又含混不清的信息化应用概念,广泛地被提及。后来,ERP、CRM、SCM等相对更为明确的信息化应用理念,开始从宽泛而无法确指的MIS和OA中脱离出来,成为更为专业的信息化应用领域。
    继ERP、CRM、SCM等信息化应用概念之后,协同软件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发展都极为迅速,这主要得益于协同软件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全球一体化协作管理的要求。在协同软件刚刚兴起之初,软件的开发思想已经走过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的历程,正处在“面向组件”的时期。
这一时期,“面向组件”的应用平台成为最为热门的软件思潮之一,国内许多专业的协同软件厂商都是基于平台化思想,推出自己的协同软件产品。虽然平台化的应用解决了协同软件在开发时的效率问题,但基于平台的应用在业务服务的体现上还是有所不足,许多平台的设置工作还无法在应用层面做到。
    2002年12月,在Gartner提出SOA是“现代应用开发领域最重要的课题”的同时,复旦协达即确定了“用SOA思想深入发展协同应用平台”的下一代产品研发道路。SOA作为新一代的软件架构,一经问世便广受赞誉,并迅速在软件研发中予以应用。
    Gartner出具的资料还表明:从2003年开始SOA软件需求以20%的比率急剧增长,到2006年,在全球销售出的所有商业应用软件产品,SOA的将超过 80% 。正是在这一背景的促使下,SOA才成为复旦协达等专业软件厂商技术关注的焦点。
    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而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信息化也在国家战略上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 "规划还着重指出要"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强调要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20世纪中,制造业就曾给美国、日本和欧洲带来了经济腾飞的基础。在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中,美国、日本、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把制造业作为新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基石,尤其是包含高新技术内涵和具备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企业。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制造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八成以上、利润的七成以上。过去的二十多年,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制造业向亚洲转移的趋势,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中国的制造业2004年就已经进入了世界前三甲,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并且,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亚洲转移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尽管这样,中国却还不能被称作制造强国。据统计,中国目前大概有制造企业135万家,大型企业大约有2000家,中小型企业有3.4万家,小型企业共有131万户。在这数量众多的企业中,其规模、效益能称得上世界级的却是凤毛麟角。
    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中国产生了"世界级制造"的机遇。但是在未来更为开放的市场中,中国的企业是否已经做了好充足的准备去抓住这个机遇呢?世界级企业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中国的制造企业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世界级制造需要世界级信息化
    何谓世界级的制造?举例来说,上个世纪90年代的台湾曾有一次大地震,震后第二天,美国纳斯达克一开盘就大跌,众多国外厂商代表冒着余震的危险纷纷上岛查看自己合作方企业的供货情况。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当时台湾制造业对全球经济重大影响,同时也说明世界级制造企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世界级制造企业自身的特质也非常明显,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字来看。955、982、1002这组数字代表了整个以IT制造业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断寻求交付速度的提升。1997年广达、仁宝等厂商提出了955的供应制度,即95%的货品在下单5天内送达客户手中。2000年,955的供应标准提升到了982,也就是98%的货品下单内两天内交到客户手上,仅两年之后的2002年982又升级成了1002,即100%的货品在下单后两天内送达客户手中。
    在当前越来越强调速度和效率的全球经济背景下,这样的交付速度,已成为IT制造业的最大竞争优势。过去的十余年中,中国的IT产业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对手实际上就是日本和韩国,而当955、982、1002这样的供货制度产生并不断升级后,日本和韩国对此也望尘莫及。
    目前,产品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制造业已经到了不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和商务运作就无法立足市场的地步。信息化能大幅缩短信息的传递渠道,使得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极大地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它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有助于改变企业内部的低效体制,减少了浪费、腐败等现象的发生。
    对于世界级制造企业来说,其信息化建设也必须是世界级的。以供应制度为例,其供应链必须覆盖到全球。世界级制造企业的经营运作必须是在一个覆盖广泛的网络环境中,并且要求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信息系统间顺畅沟通。而ERP能把这些信息系统在网络上互相串联起来,使企业构建起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环境。这样的话,制造企业的整个运营机制就能够在满足市场以及客户的要求下,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在客户确定的时间、地点交付到客户或消费者手上。
    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技术水平。在信息化浪潮冲击的今天,对于被称为“金融产业支柱”的银行而言,其信息化建设更是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涵义。正是基于这样的意义,银行信息化建设一直是国内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并走在各行各业的前沿,这不仅利于我国信息化战略的实现,并且对提升银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对各家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机构,肩负着对银行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引领银行业良性发展以及维持金融稳定等方面的职责,虽然央行没有业务方面的挑战和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却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努力。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有十几项,其中有一项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虽然不涉及具体的金融业务,但它对各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并且影响着经济往来。
     从200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建立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而于今年6月底在全国上线的票交影像交换系统,是继大小额支付系统之后,又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建成安全、便捷、经济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在中国人民银行发表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6)》中提到,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这不仅利于各商业银行业务开展,而且为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支付清算渠道,为百姓节约大量的成本,同时加速了社会资金周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支票截留,即以影像信息传递代替实物票据传递成为支票清算的发展趋势。目前,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已经在票据清算中实现了实物票据截留,既提高了票据清算效率,也降低了票据交换成本。全国票交影像交换系统的建设顺应了这一趋势,积极引入影像截留技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支票全国通用,促进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全国票交影像交换系统
    支票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之一,2005年共签发支票18亿笔,金额达350万亿元。不过,支票的应用存在着局限性,最大的问题是它只能在同城范围内使用,这阻碍了支票作为支付工具的在经济活动中发挥进一步的作用。全国票交影像交换系统的建设就是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
    2006年12月18日,系统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河北、深圳六省(市)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依托央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以及各银行完善的业务网点,截至3月底,6省市间共有12000笔通过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实现,充分体现了系统实时资金清算、全国资金兑付、票随人走以及安全快捷等方面的优势。今年6月低,票交影像交换系统正式在全国上线,这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区域间的资金往来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影像交换系统定位于处理银行机构跨区域的支票影像信息交换,主要功能包括支票影像信息传输清分、影像信息和业务回执匹配管理、交易统计监测等,系统实行7×24小时连续运行。同时,为增强系统的适应性,影像交换系统可支持通用业务处理,实现对其它借记业务(例如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等)的影像信息传递。
    影像交换系统为两级两层结构,涉及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商业银行、人民银行的省级分行和人民银行的票交所,第一层为全国中心(或称总中心),第二层为分中心。如图所示:

    全国票交影像交换系统的作用和价值的发挥,促进我国经济往来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解决总中心和分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二是实现分中心和票交所或省级银行机构之间前端的业务数据向中心的传递以及从中心下载相关业务数据的功能。

为了应对这样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选择东方通(TongTech)的消息中间件TongLINK/Q,在总行、分中心进行部署,而像农业银行、华夏银行等银行也选择了TongLINK/Q用以相应系统的建设。借TongLINK/Q在消息传输上的成熟性能,在满足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的同时,解决系统中不同消息传输点之间横向互联的问题。


    近日,金蝶中间件对外宣布,亚太著名食品企业旺旺集团将使用Apusic应用服务器,作为支撑其信息化系统的底层平台。这是既广东火电、分众传媒、中广核、金陵药业、广东盐业等企业客户之后,金蝶中间件签约的又一家大型企业客户。
    “旺旺”与“康师傅”、“统一”并称内地食品行业三大台资品牌。这个最初只是生产农产品罐头的小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遍布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近百家分公司,涉足食品、酒类、医疗、酒店等众多行业的大集团。在休闲食品市场上占据领导地位,品牌深入人心。有人做过统计,若将旺旺集团年产的480亿片旺旺仙贝一片片连接起来,可绕地球120圈,是一条名符其实的“世界米龙”。
    做传统食品行业起家的旺旺,一直对企业信息化重视不够,投入也相对较少。但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旺旺不得不回头解决一些最基本的管理问题。公司领导发现,减少了信息化的投入,不但没有省下钱,反而阻碍了旺旺继续做大做强。
    在集团新的IT规划以及集团IT总处和财务总处的全力推动下,旺旺正式确定与金蝶合作建设企业信息化平台,并且在多方测试后,选择金蝶自己的Apusic应用服务器作为运营支撑平台。建设之初,旺旺集团要求200多家下属企业的数据内容全部集成在总部的平台之上。而总部对业务管理又非常细致,内容详尽的管理报表多达70余张,数据量极大,对应用服务器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上线之后,系统运行平稳,原有的财务结算从8天变为5天,所有的报表用半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大大提升了旺旺集团的工作效率。
    金蝶中间件近年来在企业市场捷报频传,公司总经理蔡军对此评论说:如今的中间件,已不再是只能在电子政务和金融等支柱行业中才看得到的“稀罕物”。企业市场对中间件的不断认可和需求,为我们的快速发展壮大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提了多年的“中间件普及”口号,终将成为现实。


该贴已经同步到 壹佰食品饮料的微博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壹佰网 ERP100 ( 京ICP备19053597号-2 )

Copyright © 2005-2012 北京海之大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器托管由互联互通
手机:13911575376
网站技术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3569622   广告&合作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7675401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634043306   咨询及人才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38011526

GMT+8, 2025/11/29 07:09 , Processed in 0.014873 second(s), 1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