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商业智能技术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中小企业利用商业智能技术不需要讲究炫丽的概念,只要能切实地解决许多问题就可以了。那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小企业经常碰到的哪些决策问题,可以利用BI来轻松实现呢?
n
销售分析:1、销售利润走势是怎么样的?2、部门、产品、区域、客户、业务员谁的利润贡献最大?3、为什么出现销售利润的变化?4、如何找到最佳的产品、区域组合?5、应收账款的情况如何?
n
资金分析:1、有多少货币资金?2、有多少应收账款?3、有多少库存资金占用?4、有多少应付账款?5、未来的资金情况?
n
库存优化:1、库存的结构是怎么样的?2、有多少呆滞物料?3、库存合不合理?
n
MRP优化:1、如何优化采购提前期?2、如何优化安全库存?
n
客户流失:1、哪些客户的销售持续下降?2、哪些客户连续几个月没有订单?3、这些客户是不是公司的核心客户?
n 预算分析:1、如何在现有的财务软件基本上实现预算管理?2、可以灵活定义责任中心?3、及时跟踪预算与实际发生情况?
n
模拟决策:1、如果销售利润增长10%,会导致净资产收益率有什么变化?2、如果想净资产收益率增长5%,利润率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如果固定资产发生变化,会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什么样的变化?
n
采购价格预警:1、采购的主要物料是哪些?它们的价格波动情况如何?2、哪些物料的采购价格持续上升?3、哪些物料的采购价格波动最大?4、这些物料所占的采购比重有多大?
n
分析报告:如何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分析报告,可以任意时间、任意内容(如财务、销售、仓库、采购、人力资源)、满足任意管理角色(总经理、区域经理、财务总监等)的需要?
n
多账套合并:集团性企业,如何合并各机构的财务与企业数据,并建立统一的分析平台?
有人也许会说,以上的大多数问题在ERP中都可以得到答案。没错,但是关键的问题是:需要多久才能得到这些答案,决策者能直接得到吗?下面,我们来通过几个案例来看看商业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
n
某集团应用案例:
企业名称:广东天章信息纸品有限公司,主打产品(打印纸)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三甲之列,年营业收入4亿。
应用方案:将全国近30家分支机构原本独立的销售、应收、库存及财务数据进行合并,建立统一分析平台。
企业使用ERP已经多年,并且实现了数据物理上的集中,即所有ERP的账套数据存放在总部。但是,要从集团总部的角度出发进行各项经营数据的统计分析,如产品品类区域销售统计周报,就必须让每个机构每周从各自的ERP系统中导出销售统计报表,再根据产品编码,来进行不同产品品类的分类统计,整理成总部所需要的固定模板,集中到总部之后,再由各部门设置专人进行合并统计,造成了大量的手工工作。
当企业想改变这种分析模式时,最初想到的就是找原erp厂商通过二次开发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因为需求的复杂性,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最后,商业智能技术的应用,才完美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现在,各机构在统一的分析平台上,根据自己的权限来进行各种分析模型的应用,而原来的周报,已经可以变成了日报,并且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则根本不再需要制作并打印。因为,在总经理的桌面上,已经可以轻松地通过鼠标来看到集团或任意机构的销售情况。客户评价最终的评价是:“这套系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幸亏我们没有按最初的想法来进行二次开发。”
l
分销应用案例
客户名称:北京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大网新旗下成员企业之一,年销营业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
应用方案:六个事业部,20多个分支机构,共享分析平台,包括销售、库存、应收、财务、预算、管理驾驶舱等全面应用。
作为一个IT分销企业,其经营特点使他们向绩效管理要效益。而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销售、应收与库存,手段则是预算管理。虽然用了ERP,但要综合利用ERP中的各种经营数据来实现预算管理,则需要大量的数据整合。为了实现这个需求,企业使用了国外某著名报表系统,开发出了上百张报表,同时,因为其ERP中的部门设置与预算中责任中心的设置不同,所以,在ERP的报表系统中也设置了近百张报表,包括数千个公式。尽管如此,每次到了季度经营会议时,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预算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最后,企业还是采用了商业智能技术,充分利用多维分析模型,在现有ERP的基础上,快速建立了一个经营分析平台,从而省去了原来数百张报表的维护。
客户的评价是:“用了BI,不再面对众多的报表与公式,不再担心会出错。投入不大,却节省了巨大的工作量,并且,权限控制严谨,操作异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