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國際慣例和禮儀習慣對老人家的尊稱
作為中國現狀,算是在國際事務上。有較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為了讓大部分的中國人民,早日能溶入,國際的社會,對世界有所了解。不希望人民,尤其是出外公幹、工作或作旅遊的公民。對外不良的表現和行為,會破壞了國家的對外形象和聲譽。因此,希望教育國內的國民。在其思想、行爲和生活習慣上,能與國際慣例接軌。使大家對國外的生活習慣,有所認知和了解,是當今之急務。
前不久,因國內有幾位,比較要好的後輩。可能其為了,尊敬吳江的為人。經常在平常的稱呼上或在電郵,互相的通訊上。老是尊稱吳江為“吳老”或“前輩”。吳本人對他們,這樣尊敬的稱謂。並非嫌他們,把自己叫得老而不快。而是心裡上,總覺得不是味兒,也不大習慣。因吳本人,是出生在香港。而且大部分的生活和工作的時間,亦一直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過活。同時又在美國等國外的地方,呆了不少時間。雖然,在國內亦有提供專業的服務和營商,時間亦不算短。但吳本身的性情和習慣,比較偏向國際和英式,美國化的方式。因此,藉著這個機會,向他們分別,作了解釋;並請他們以後,改稱吳,為“吳先生”或尊吳,為師的話。就尊稱吳,為“老師”或“師傅”,比較舒服和恰當。同時把當時,向這些後輩,所解釋過的內容,以工作紀錄的方式,紀錄如以下:
非常明白,國內一般人。為了敬老,對老人家或前輩稱呼時。為了表達尊敬及敬老起見。都會尊稱他們或對方,什麼吳老、陳老或李老等。雖然吳在國內,渡過和活動過,相當長的時間。但到目前為止,吳都不大習慣,國內對老人家,這套稱謂習慣。這大概因為,吳在香港和國外,生活和學習的時間,更長的關係。因為在香港或國外,無論這人年紀有多大,都習慣地稱呼對方為先生、叔叔、伯伯、嬸嬸、阿姨、小姐、女士或夫人。除非彼此屬親戚,否則大都以先生和小姐,相稱居多。何況每個人的思想和身體狀態如何,不是全部,取決於或因應他的年齡多少或歲數有多大,就成正比。而會隨著年齡,一定會顯得老態和衰弱的。
更重要的一點,還是他或她,實在的心態和體質。包括他或她心境和體能,在體質上,實際的表現。才是這個人,實實在在,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的準則。在國外,超過七八十歲,再婚生孩子的人多的是。尤其是,國內正在鼓勵大家,要與國際接軌。所以按國際慣例,一般禮儀上的要求來說,沒有很必要的話。不管對方年齡有多大,一般稱呼別人為先生或小姐,是最好不過;在國外和香港,這也是在稱呼上,最讓別人接受和歡迎的稱呼。且亦變爲,習慣性的禮儀。吳這個想法,絕非有貶抑國內朋友,在尊重長輩及敬老方面,傳統和誠懇的心意。
6-18-2006/W-N No.1012/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