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8/8/4 08: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介绍,重汽把计划生产模式改为订单生产模式后,根据每一个订单每一个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生产,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不同品牌、不同规格、不同配置的车辆。
记者:“不同的车在同一条订单上生产的话会不会难控制,比较混乱呢?”
马纯济:“应该说这是我们管理的重大进步,过去我们每天就是生产同一种车,如果要调整一下很麻烦的,那么这几年经过改革,特别是加强了管理,把订单生产变成了订单配送,这样供应商在配送过程当中,按照我们计算机给他信息,那么装配的操作者也按照我们计算机的信息,后边监测一直到维修都按照计算机这个信息往下走,这样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
与订单生产模式相配套,重汽集团自主开发出了一种名叫一线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原有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进行了全新的升级。
蔡东:“从接受订单到最后刚才介绍的交付用户整个过程,我们公司现在都是跑在信息化的平台上。”
中国重汽(21.20,0.45,2.17%,吧)集团济南商用车公司总装厂总工程师刘正德:“整个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微机信息化系统统一调度,我们内部叫作ERP系统,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从销售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把用户的要求跟那个具体的车辆的配置,转到生产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根据生产计划,还有自然情况进行生产排查,排查以后,然后采购部门也好,调度部门也好,还有计划部门也好,根据总的信息然后做出这些车辆的需求,各种需求,材料需求,种材料需求表,然后分到各个供货单位。”
重汽集团把它们自主研发的这套管理系统称为重汽的芯片,因为它不仅改变了重汽的生产经营方式,还带来了一个革命性变化,就是实现了零库存,也就是重汽自己不再使用仓库存放配件材料,而是把仓库出租给供货商。
供货商、常州良旭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总经理潘金良:“库房是我们交租金,再租他们的件,租他的仓库。”
这位供货商说,原来运输费、存储费等成本都由重汽集团承担,改为零库存后,运输和库存成本由供货商承担,不过,供货商逐步接受了这种方式,因为他们也因此受益。
潘金良:“现在我们就是坐在家里可以知道我仓库里面今天还有多少货,今天大线上面用掉多少货,这一块我们都能计算,就是能够一目了然,基本上就是我们家里面根据重汽的生产来安排我们的生产,这样大家对我们也是相当有利。”
马纯济:“对我来说,我大大降低了库存,同时,我从资金形态上是个零库存,这样我降低了成本,同时我也提高了质量水平,我想这样一个良性互动双赢的方案大家都欢迎。”
记者:“这一项每年大约给重汽降低成本有多少?”
马纯济:“光这一条,反正每年我们算就是这两头一掐,两头的库存至少20个亿元,省下来了。”
通过订单生产、一线通信息化管理和零库存的物流管理创新,濒临倒闭的重汽蜕变成了一个对市场能迅速应变的现代型企业,整车产销量连续四年翻倍增长:2000年为3780辆;2001年增长到7800辆;2002年增长到13068辆;2003年增长到21018辆;2004年增长到45263辆;重型汽车产销量增长速度在国内同行业遥遥领先。然而,2005年,重汽集团再次来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