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如果您注册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QQ: 83569622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安身立命處世養生修心養性乃長壽之道 在以前往古的日子裏,老一輩的長輩,大都會為年輕的幼輩,無論指出或作訓示也好。均希望他們的幼輩,必須懂得:如何做人、立萬、安身、處世、立命、養生、修心、養性、長壽及透悟人生,等方面的庭訓。不過盈尺居士(即吳江),卻特別想先行,把示如下,與這方面,有緊密關係的金句,列示如下,與各位一起共勉。 做人或與別人,相處之道,則貴乎於: 《相合於天》;《相識於緣》;《相知於微》;《相悅於情》;《相敬如賓》;《相交於心》;《相敘於舊》;《相處如水》;《相嬉於樂》;《相重於德》;《相惜於品》;《相随於義》;《相見於禮》;《互信於誠》;《相對於真》;《相親於愛》;《相思於憶》;《相謀於節》;《相易於公》;《相授於教》;《相辯於理》;《相共於和》;《相處於諧》;《相連於里》;《相安於諧》。 以上所列的二十五句,精煉的金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相當不簡單了。其意義,雖屬真樸而頗具哲理。尤其是在修心養性方面,其內涵還算,相當實用可貴。惟可被當作日常生活中,作為精神上或心態上的修為和標帥。亦可被用作一種個人,在心性方面,長期的修養。當然也可被用作,修心、養性、養生、延壽。另類,無藥而能自療的精神激素。 作為養生、養心、延壽之道。有時,除了很必要時,需要服用小到不能最小,劑量藥物、練功或鍛鍊氣功之外。絕對不能或缺或忽視的是:得同時適當地,要配合對本身心靈上的自保和修養。因為作為保健、養生和延壽,這經常被人,提起之華夏傳統的養生術。而“修心”暨“養性”這一點,卻往往給絕大部分。追求長壽的人,所漠視或被忽略掉。其實《修心》與《養性》,即對“心性”(STATE OF FEELING)的修養,極為重要。簡單地來說,就是心情(MOOD)或心緒(STATE OF HUMAN THOUGHT)的養生和修養。即每人的情緒(MOOD或SENTIMENTS)、意識(CONSCIOUSNESS)、心理(PSYCOLOGY)和感應(SENSING)等心靈修為。都要作出,經常而屬必要的重視。同時還要作出優化和嚴謹的建構和培養。才能為自己,永恆保持,優良的心理質素和心靈上,健康的心態。這樣才能解決和排除本身,日常生活中。關乎直接影響本身健康、疾病、衰老和長壽,不能被忽視的種種,負面的不良因素。 此皆因長年累月,一直所經受。在心結、精神和外部的壓力、困擾、挫傷、壓抑和冤屈等。包括因心情及情緒,受到重大的刺激所起到的極大波動。當人常經受到,上述不健康的心緒激動,不斷出現、影響和積累的結果。當會引發諸多病因的潛伏或發病。假若人能修為到,“具積極性的中庸之道”。讓自己能自我。可以排除或減輕,這些經常性的打擊、本身心靈上的諸多壞的因素。再加上於日常,作出正確和適度的恆常而有規律的活動。那麼該人,就自然而然,會走上一條,無藥又無病痛。而屬於豁達、快樂、健康、長壽、美好的人生路。 作為要保健、養生、延壽,這三方面的因素。於上面,曾稍為闡明過:必需要具備,不斷自我,衡長地對養心。即對心性,切要作出,不斷的修養、維護、舒緩、解壓和護理。這些對養生,至關重要的關鍵道理。要作出深切的認同和理解。作為感性方面,更要作出,關鍵性的長期修養。所以不論,在咱們道家或禪道的養生術來說,“修心養性”,都被放在首位,被關注的核心《心性》。 從另一角度,亦可得知:要建立良好、健康、安寧、平靜、正確、平衡、和諧,具《積極人生觀》,《平常心態》的“心性”(即所謂“修心養性”),對保健、養生和延壽,這三方面,都極為重要。而在古老,歷經不衰的中醫學中,早於千多年前,對人體器官上,就已被認知和被確立了:“心、肝、脾、肺、腎”,非常邏輯和科學順序排列的觀念。這就表明:“心”,在人體所有重要器官系統當中,被列之為首。而屬最重要的器官,是相當有道理的。因為在古老中醫的理論中,心往往被當作,司神經和心智的主宰。這裡所指的心,除了指的是物理性的心臟和心房之外,更重要指出的還是,每個懂得思考和具有靈性的人,在精神上,有感性的“心性”。照盈尺居士,本人的識見:要有效地,建立良好、安寧、平靜、正確、平衡和具,積極人生的平常心態的“心性”。還得要懂得:自己如何經常,可以克服和駕馭本身,所與生俱來,心魔的惡性影響和所帶來的邪念誘因。 要企求:養生及延壽,除了講究的是:要有恆地,不斷修練及練氣之外,還得要注重《養心、養性》。假若心靈富足,就表示心中,藏有無限的財富。除了從漢代至今,超過兩千多年,土生土長,屬咱們的道教,體現和極度重視了樂生、重生、康樂、養生和長壽之外。正如已轉化為,有中華特色和傳統文化的佛家禪宗。亦主張養生及長壽之術:其“術”的關鍵和核心的養心法,最重要的仍是,務必使自己,達到自我修真。修為及頓悟到:精神的超脫、淨化和空寂。重生而輕死,方能得到,人生透徹的啟迪。認為;精神不寧,則百邪與百毒侵身;息止萬念,方能益壽延年,怯病的首要乃養性;長壽的要訣乃要修心。豁達、坦然、達觀、安逸、慈悲、開懷、寬容、大度、積極。懂得隨緣;返璞歸真;不可強求;順其自然;心須達到長靜;身需獲得長動。須知病從口入,切莫破戒。這些就是佛家禪宗,養生和延壽的精華和真諦。古訓中有云:”信佛通達而知足;知足而不惱;不惱而常樂;常樂而不病。故佛,乃上功。此乃養生之要訣也”。 筆者盈尺居士,在本文中,所一再宣揚以及強調:不管,要具有積極人生觀的中庸之道也好;要帶有積極性的平常心也好。無論如何,其主旨就是:做人得經常要維持,心中有點火,能繼續燃亮生命而不滅之火。每事不能怠慢,亦不應計較。應積極做好,該做之每件事。要承擔及面對之事,不能徘徊或徊避,要勇於面對。對人生,也得有所追求。只要已盡其在我,任何事的結果如何,都能以平常心對待、觀之和接受。這就是筆者,所經常勸告和告誡別人:應貼近:“盡其在我,成事在天”之意。假若能仔細品味和分別,這句原來,按寫三國誌的吳成恩,極為聞名的那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改寫而成金句,其分別。因為“謀”,基本只是<想>或<設想>之意;其結果如何,將等待天意而定。而“盡其在我”之意,就是要求每人,都要盡好自己,所應盡的責任;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並要積極地,做好每件事。才等待,天意的定奪。含意之間,有頗大的不同。 排除禪道,原來消極的含意。如筆者所提倡:非強調消極而實際所指。帶有頗積極性的平常心。乃屬養生之道,其中比較關鍵的《養心術》。因為帶有積極人生,淡然的平常心,兩者所合。便可恍然大悟,透徹地理解:這順應天道的心境,反而將會,促使人會更積極與冷靜地,面對一切。令自己將會揭盡所能承擔,應負的責任。盡了一己之力,做好一切該做之事。只是其結果如何,不要太企求;太計較。因其結果,實屬無法由人自己,所渴求及自控得了。用馬克思的話,這時環境使然;若用哲、道的話來說:就是聽天(更多指的是所處的環境)由命,這更多所指的是:自己内心,心魔的作祟。因此,歸納兩句話,就為人就該:“盡其在我,成事由天”之謂也! 於此,不得不提的是:本文再加上,其他四篇相關的文章,如:“傳統道家氣功心法與養生修心養性延壽之間的關係”;“如何讓我們做個苦惱人生的快樂人”;本文(即:做人之安身立命處世修心養生及長壽之道);“禪宗平常心養生又與心魔扯上什麼關係”及“健康長壽生命與身體機能活動的關係”。一共為五篇,在意義上,均屬互相融會貫通。而成為與《修心》、《養性》,為中心思想。一系列都與這方面有關。而被連結成,算是一組,修心養性的系列專文。因其內容卻恰恰,可以完全,配合筆者所自創的《盈尺養生術》的修為。而《盈尺養生術》,乃得自剛柔相濟;陰陽調和之融合,盡量追求,作為無藥,只憑藉有恆地修鍊《盈尺養生術》。包括一同,加上上述的五篇專文,都與修心養性有關所述,一併作出修為的話。就肯定可達致,無藥養生、防衰老、延年益壽之功。並可促進修練《盈尺養生術》和修心養性者。而能達致,生命力可大大地長進的目的。同時請大家,千萬要記取:欲要構建,一個屬於自己:快樂、優質、灑脫而高質素的心理狀態;快樂而長壽。而能達致,無藥而屬健康的人生。就非要獲得,所需的正確和異常珍貴;無價的理念。只有這樣,才將可獲取:舒暢、歡泰和健康的心境,屬高境界,精采、豐滿與健康的人生。 中國流行的禪宗,是基於佛之理。而不斷結合,中華固有傳統文化,以儒學的中庸之道為主,所逐漸而衍生出,華夏屬性的禪道。筆者無能亦無法自信,可禪修到具有,高層次的禪悟,這一至高的境界,亦無意這樣做。而能達致高尚而大德。真正屬居士的境界。而成為與佛家,有直接淵源的禪宗派,所稱之為《禪派居士》。而且筆者,也無志於此。想要泊依,佛理或禪道。由於筆者,從佛教《禪理》的養生術及《道家》的養生術之中,得到參悟。所組創而成的《盈尺養生術》,其內則的確,涵蓋了些禪理和道義在其內。且在修煉之餘,有所頓悟。因而使筆者,從此放棄了原來一直,追求物慾、財富。享受「所謂精采、絢爛及奢華的生活」。後終於使筆者,得到醒悟:應以天道、泰然、返璞歸真;達到灑脫;無牽無掛;無慾亦無求;簡樸和淡泊;平實而純真;非虛的真正屬,消遙樂的精神至上,這種優質的生活。覺悟:這才是筆者原來,所一直夢寐以求,所追求的自樂人生。為此之故,才為自己冠上:盈尺居士之名為筆名。而作為自己的自勉,僅此而已。並非以居士,之貴之實而自居。 無論什麼人,大都認為:「人生對錢財,誠然覺得可貴」;也有另一些,層次比較高的人,同時認同:「惟情義卻價更高」。而無論如何,更有不少,有智慧的有識之士,因懂得享受真正,精神至上的豐盛人生。所以更明白到:「人的健康和生命,才屬無價寶;最值得珍貴」! 恰恰適得其反,在現實社會之中。卻也有許多,所謂追求時尚,追逐高等生活,所謂高人一等的人。感到自己或自認:會比別人。無論在聰明才智、人際網絡、交際手段、身裁美貌、家底與財富。都優於別人一等。亦自認現代;追求時髦,所謂時尚的人。無論其本人,有否具備了,所需的識見、素養和資源。甚或是否,具備基本財富上的條件。但求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慾;虛榮心和面子。卻不管一切,往往熱衷和標榜自己。並沉醉於過,滿足自己的“慾望(SENSUAL)”為首選:嚮往所謂世界名牌(BIG BRAND);要盡情享受“奢華(GLAMOUROUS)”的生活為尚;要盡情顯耀自己,乃屬上流社會,才能擁抱的“優雅(ELEGANCE)”、“嫵媚(FEMININE)”、“亮麗(GLAMOUR)”、“吸引(CHARMING)”與及“俊朗(HANDSOME)”的身份和生活。而自以為榮! 究其實,首先一定要審視一下,自己究竟是否具備,過以上,所謂高等;上流社會生活,所需具備,足夠的條件?否則,勉強為之。相信到頭來,辛苦、吃虧、碰壁和後悔的,將是自己。而且將會應了,俗語中所云:”自作孽,不可活”的驗證。因此而得出的結論是:是否要《為人》、《處世》和希望過,雖然屬平庸,卻沒有感到壓力,愉快及舒暢的生活的話。有這樣做的必要嗎?真需要過這樣異常,屬虛假的生活嗎?一定要生活在,這種虛無縹緲,自我催眠之中。而到頭來,卻實實在在,在騙了自己,在做夢嗎?因此,「一樣米;養百樣人」,那全是見人見智;屬個人,自我取捨;如何面對,自己心魔作祟的問題了。 以盈尺居士,借鑑前人的智者。因有感而發,所得出的警世名言。再結合而屬盈尺居士一己之見。認為:「盡管自以為,聰明的人,能耍出“爾虞我詐”的手段;有幸而獲得“良田萬頃”。不過到頭來,卻祗需“日食一升”。哪怕最終,亦能有幸擁有“大屋千間”;卻每夜只需“夜眠八尺”而已」。其實結論是:快樂人生,其真正,所追索最終的願憬,僅是“恬靜”而“豁達”;“愉快”及“平和”,無憂無慮的平靜生活而已。 究其實,人本身《命運》的定奪:其《命格》所引致的結果,基本佔了七分;人後天的修為和自己的定斷和努力,頂多只佔到三分而已。惟盈尺居士本人,則總認為:這種比率,或多或少可因緣際會,若能戰勝或平復自己的心魔。而將會得到,不同程度,在比率上的更改。這種比率的變更,就需靠其本人,是否能“福至心靈”,能避免心魔的牽引、誤導和誘惑。自己意決出,一正確又能符合,原來天命所預定的方向。並能自我驅使和主宰本意。同時又能不時,克服自己,心魔所導致的邪念。與此同時,亦能順應天命;能選定了,原來天意所示,該走路向原路。人後天的自我修為、努力和決斷,將不止只佔自己命運,三分那麼少的比重。無論如何,這完全得靠本身,自己命格和自我造化而定! 在培養自己,具有高尚而儒雅的情操、品格、情懷。是修心養性之中,境界屬比較高,且必須要達到的層次。相信大家都清楚和了解:在現實的生活中,許多人都歸於虛偽;戴著假面具;妝著假臉孔;表裡不一地做人。表面好像,仁義道德;道貌岸然;禮貌周周;好人一個。或許骨子裡,實屬衰透的壞蛋一名,也說不一定。像這種在人前人後,扮演著雙面人,實在其內心,亦挺痛苦和不好過的可憐蟲。因其心不正;意不良。依循自己心魔的誤導,逐漸使自己,積成鬱結的心病,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這亦是,諸多疾病、神經不正常的起源和成因。更有一些,沒有基本的教養及涵養的人,在他們認為,沒有熟人或不認識人的大庭廣眾。經常就原形畢露,忘了自我身份;漠視公德;肆無忌憚;不怕羞恥;不畏失儀;不懼別人的鄙視、側目和使別人惡心。隨意顯露或展示,自己的醜態、劣根性、壞習慣和極惡之相。不經意地,不時展示、流露和作出些,低劣、惡心、不雅的行徑。更作出不雅的動作;隨地棄置垃圾;隨地吐痰;隨意把鼻涕噴出,用手抹在公眾而露眼的地方;不掩嘴露齒挑牙;不掩嘴和掩鼻而打呵欠;打哈欠或咳嗽時,不作掩嘴和掩鼻;不用手掌掩鼻就隨意挖鼻孔等等惡行。 更有些沒教養,所謂要追求個人,極度自由;放蕩而不羈;毫無矜持;自認是現代人潮人的男女。就算有熟人之前也好,不管處於,什麼場合也好。亦都會毫無顧忌地喧嘩,無視會惹起別人的鄙視,就隨意爆粗口;自顧自先吃;喝東西或吃東西時,發出頗大的聲浪;剔牙或打噴嚏時,不掩嘴和鼻;忘掉含蓄,肆意地放蕩形骸,高聲大笑;隨意進別人,私人房間時,不先敲門;用別人所住酒店房間的洗手間時,不先徵求主人的允准,就立即用;逢事爭先恐後,怕吃虧等等,不禮貌的豪放舉動。包括不經意地,隨時作出,非常不雅的舉動等等。像這類人的人格表現,不止失禮及失德,更損害自己的《尊嚴》和《心性》。 若要決心,進行修心養性。達致這方面的核心修為。就得嚴格要求自己,要表裡如一的真我。能在人前人後,都能體現自己真我。以具有,有涵養和教養,真面目示人。而不會讓別人,視己為犯賤、窩囊與失禮。而令自己,失掉人格而讓別人,看不起。這樣就得要積極,自我的修為和蓄意培養自己,具善心;習慣要扶老攜幼;禮讓婦孺;多施慈善的義舉。無論在品格或生活兩方面,都要具備高尚儒雅的情操與品德。抑且在心靈上,亦需具有高尚憫人的情懷。 最後,就保健、養生、修心、養性、延壽等方面。奉獻大家,切要注意和謹記:保健、養生、修心、養性、延壽等方面的潛修或修養。都要從平時,一點一滴地做起。而且經常,要有恆地,繼續地作出修養;不要等到太晚的時候,已變成習慣。才注意自己的健康和情操。才醒覺過來,那就太遲,會後悔莫及了! 盈尺居士編撰及整理於二零零八年,元月二日,凌晨三時,十八分。 《本冊專文屬版權所有由A-A智庫所編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