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完全改变了。首先,通货紧缩改变了人们先前的通货膨胀心理,制造商无法再通过高价来弥补成本的上升。同时,美元的急剧升值使美国消费者购买外国产品要比购买美国产品更便宜,而美国的产品对外国的购买者来说则显得贵了许多。
除了宏观经济环境这些戏剧性的变化外,组织和生产运营技术方面的革命也正在将美国的制造商置于不利的竞争境地。由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制造业革命,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存货制度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极大地降低了直接人工成本。
由于美国企业竞争力的不断衰退,美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财务指标体系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广泛的讨论。Dixon(1990)认为,传统的财务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同强调质量和适时生产(Just-In-Time)的产品战略不相容。企业的战略、行动同评价系统一致对企业相当重要,当采用非财务指标时,一致性的要求容易达到,这是因为非财务指标同实际的操作过程直接相关,因此操作人员能够更容易地将他们的工作置身于战略的环境中去考虑。
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th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Accounting)曾于 1996年进行了一项有关该方面的调查,在回函中,发现只有15%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较好地支持高级管理当局的经营计划,而43%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对经营计划的支持并不充分。从反映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新的业绩评价系统来克服这些局限性,其中60%的回函表示迫切需要或正计划采用新的业绩评价系统来代替现行的业绩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