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如果您注册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QQ: 83569622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过去一年,中国的保险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国保费收入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创下新的记录。但同时,很多保险公司也逐渐意识到:目前的管理水平仍明显落后于业务的增长需要。因此,明智的保险公司正迅速将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日程。
对于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业界似乎已有广泛的认识。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数据和信息密集型的行业,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 如何真正有效地推进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之路又该如何走等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着眼满足当前的管理需要是重中之重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利用,就当前国内多数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细化等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加强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快速、有效地达到以下目标:
1.实现集中式管理
集中式管理意味着总部可以及时了解下属机构的业务运作情况,集中发挥管理指导作用。下属机构则更侧重业务执行功能。集中式管理最终应体现在财务数据和信息的集中,就当前的大多国内保险公司来说,核心业务系统相对统一,而财务应用系统则是各级单位各有一套标准,这就意味着两种结果:第一,财务数据不集中。总部无法通过系统看到各个分支公司的财务数据,及时了解下属单位的业务情况,而下属机构随意开设小金库,成本费用说不清;第二,财务数据口径不一致。具体可以表现在关键财务指标的定义不一致,计算方法不一致。如保费一项,是指净保费还是毛保费?保费收入的定义,是签单保费收入还是最终实现保费收入?期间费用可以列示哪些费用类型?
财务数据作为一个业务实体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记录,是保险公司强化集中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保险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中枢。很难想象,没有一套集中统一的财务系统平台,保险公司如何能够实现集中式的管理。
2.管理的细化
管理的细化不仅仅反映在业务规则和服务流程的明细,更重要的是做到经营管控的细化。对于目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来说,还保留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而且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保险公司一味地追求业务量的增长,而忽略获利分析。这将直接导致公司决策及管理层根本不清楚公司是否在盈利?盈利点在哪里?带来盈利的重点客户又是哪些?
在这里,管理的细化具体包括成本管理和获利分析。通过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保险公司可以引入先进和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如建立各级单位的成本中心和成本要素进行成本管理;通过利润中心来加强各分支机构和业务类型的责任和绩效监控;通过获利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来实现进一步的综合获利分析。通过成本管控和收入分类,可以实现最终的获利分析,从而使保险公司可以按照业务类型、部门机构、产品类别、客户组来更加明确地管理收益和成本,监控获利情况,及时调整业务发展,真正做到管理的细化,保证公司健康快速的发展。
3.提高业务效率
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同样可以真正提高业务效率。表现在:对内,可通过集成的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大大减少重复的手工劳动,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差错,提高各业务部门和上下级单位之间信息交流的速度,改进业务分析,加强自动监管;对外,通过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核心系统平台的建设,使业务伙伴(包括客户、代理人、经纪人、医疗机构和事故鉴定机构等)快捷地获取信息,进行业务操作,提高业务效率,从而增加业务机会,扩大收入。
在这里,国内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一个误区,总认为应先着手业务核心系统的建设从而很快地改变整个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但他们往往忽视了业务支持系统的建设,包括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其实,如果离开了这些后台业务支持和管理系统的快速处理和调配,客户服务和满意度和效率永远无法做到卓越。
当前国内的大多数保险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上普遍存在单纯依赖内部自主开发、技术和业务脱节、功能开发应用滞后、内部用户满意率较低等弊病。这与我国的保险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人才和经验较少有必然的联系。在此,相信国外保险业领先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会对我们的保险信息化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如何正确借鉴国外保险公司信息化经验
1,采用国际标准的管理信息软件是一种趋势
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外的金融机构更多地喜欢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应用软件,而目前正在进一步走技术外包之路。如慕尼黑再保险从2002年开始全球统一采用SAP的管理软件;摩根大通最近也将IT应用技术服务外包出去。国外的大多数银行和保险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纷纷采用国际标准化的管理软件,包括先通过ERP软件整合和提高后台管理应用;然后通过CRM和商务智能软件开展多渠道客户管理和服务,以及跨平台业务分析。内部软件开发人员在逐渐减少,IT人员更强调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负责规划、引进新的应用技术。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包括:第一,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保险公司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改进业务和管理水平,而内部应用系统开发难以迅速跟上技术的发展,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技术和业务脱节,开发周期长、投入大,此外,日后的系统升级和维护存在诸多隐患。相比之下,通过直接采购管理软件供应商的产品可以避免以上问题,而总体拥有成本(包括引进成本和日后维护成本)也较低。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使保险公司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更多精力关注于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第二,国际上大型管理软件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发展迅速,通过融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产品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而且,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已经针对保险公司的业务要求提供了专门的保险行业解决方案。
2、后台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业务核心系统建设同样重要
目前,国内很多的保险公司只看重业务核心系统的建设,而忽略了后台应用管理系统的建设。这其实有些本末倒置。原因在于,各保险公司在产品功能上差别不大,长期开发出的业务核心系统目前也可以支持基本的功能要求。而后台管理系统,如集成的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资金管理、战略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业务信息仓库系统更能为管理者提供重要的业务管理信息,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管理能力,及时指导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
结合国外保险公司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条清晰的信息化建设的道路:首先要具备基础的业务操作系统;在这一基础上建立集成的管理应用系统,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系统、人事系统、采购系统;而后针对业务的发展要求引入和改进新的业务操作系统,建设先进的客户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大力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综合的绩效考核系统和战略管理系统。
随着中国保险行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市场业务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将日益激烈。而最终的获胜者必将是那些管理水平较高,具备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回首我国信息化建设近几年走过的道路,不难作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保险公司实现管理水平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就在于积极加快保险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入和建设先进的业务管理系统。这已经到了我们需要进行思考,并付出决心的时候了。
该贴已经同步到 纵横四海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