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佰网|ERP100 - 企业信息化知识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94|回复: 0

實施PDM:成功之關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4 12: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如果您注册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QQ: 83569622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SDRC用戶通訊

      類似於MRP軟件、實施對PDM軟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工作。用戶不必擔心實施PDM的前景,世界上許多公司已經踏上了這條既非坦途、但又非走不可的旅程。SDRC公司已經幫助世界各地眾多的公司實施了產品數據管理(PDM)技術。儘管每一個PDM的實施各不相同,但一旦實施其經驗仍可對後來的用戶提供有益的指導與借鑒,使用戶有章可循。

      實施PDM最重要的是懂得不要指望安裝上軟件,設置好環境參數及開關就萬事大吉了電它決沒有那麼容易。把實施PDM想得過分容易或過分艱難,其實都是對PDM的誤解。成功的實施應建立在三個要素上,它涵蓋了用戶業務和工程過程的各個方面,需要與用戶共同理解及完成。

      全盤瞭解用戶的產品開發過程
      用戶的硬件及軟件應用結構
      勾畫出個詳盡的用戶信息流程模型。
      第一個要素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產品開發的精確過程並非一目瞭然、特別是在大公司、大企業裡,需要做很多細緻的調研,才能搞清當前精確的產品開發過程,同時搞清能否和如何對其改進。

      第二個要素,硬件和軟件的結構,是指產品開發的自動化網絡,需要拿出詳圖來描述計算機系統及網絡環境,同時還要說明用戶當前在使用的CAD/CAM/CAE、MRP、CIMM以及資產控制等各種應用軟件包。

      第三個要素就是需要一個信息模型(或結構),這是一個邏輯定義,以說明企業內部各種信息之間的關係。它包括項目和產品數據、文檔、技術數據、計劃/日程信息、人員組織結構數據等一-即有關企業決策支持的全部信息。企業的產品開發過程和軟硬件結構是可以改變調整的,但是用戶花了這筆錢後不見得能從中獲得足夠的收益,除非是這些改變是建立在堅實的信息基礎上。這也是用戶為什麼選擇PDM的-個主要原因。

      PDM成功的八個步驟:

      基於SDRC長期與各種用戶共同工作的工程經驗SDRC總結出了一套實施PDM行之有效的方法,並樹立了一些樣板,以求實施工作能順利入手開展。在波音指導Metaphase實施兩年多的SDRC專家將在近期寫一本書,專門介紹實施的經驗與方法。一般說來實施不可能一蹴而就,SDRC認為比較合理的方式是分步、分階段實施。

      1.確定PDM項目的範圍和目標:從企業級或全盤目標開始,越具體、明確越好;

      2.搞清企業現狀:研充並評估企業的業務系統現狀,即前面提到的三要素。過一工作的完成會引進一些改進機會,即找到實施的切入員,送些切入員正如俗語所說:「低處的水果」。這樣的「水果」可以是降低費用、節約工時、改進質量等等。

      3.建立將要「做什麼」的定義:研窮並取一致意見,決定公司將來如何運作,即決定PDM系統的管理結構。

      4.初定階段移植計劃:這是一個計劃或路由圖,它將階段性地麥示如何把PDM系統的每個模塊植入企業並最後使其協調工作。

      5.選定實旋試在:「低處的水果好摘」。總之,應是最易入手、最快見效的一塊試點。

      6.完成樣板項目:在試點上開發、試驗、演示這個PDM樣板,取得初步經驗。

      7.充善並「成品化」這個試點:總結完成樣板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完善並擴充樣板,使其具備完整的生產級的能力。

      8.完善「做什麼」的定義和移植汁劃;在試點經驗基破上,考慮對原來PDM目標和移植計劃做相應調整與完善。至此,可以考慮在其它試點上實施第6-8步,直到全部PDM系統實施完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壹佰网 ERP100 ( 京ICP备19053597号-2 )

Copyright © 2005-2012 北京海之大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器托管由互联互通
手机:13911575376
网站技术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3569622   广告&合作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7675401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634043306   咨询及人才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38011526

GMT+8, 2025/11/29 02:32 , Processed in 0.010408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