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上一次的topic。非常感谢浏览以及回复本贴的各位朋友,感谢胡总(@纵横四海 )的鼓励与支持。
上次我们谈到一些BOM替换场景,基于这些场景是让大家一起来思考item&BOM所涉及的环节对供应链计划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基于以上场景谈以下几方面。
一、产品研发与试制时是否需考虑对供应链计划的影响?
现在我们看上面第二张ECN单据,上面有变更原因“水平带轮产线组装困难,转移到厂家组装”。这个ECN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我现在用简单描述,再表达一次这个场景。目前有物料A,由B和C组装完成。在量产过程中发现,产线组装困难,生产效率低。所以决定B和C让供应商组装吧,直接把组装成品给工厂,工厂自己不干了,这样效率不就高了么?
这个决定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后面有一系列问题,B和C物料怎样处理?ECN单据上有“按照最多库存量采购齐套后使用”,各位知道这对供应链计划有多大影响么?详细点也就是说,如果B库存有1000,C库存有800,如果B和C的BOM用量为1:1,这样“按照最多库存量采购齐套后使用”这样策略需要MRP产生这样的建议,如果有A的1300净需求,需先再采购200个C,这样B和C都有1000,可配套生产。然后仍然有A的300净需求,再产生300个A的采购建议作为供应。这一块还有许多复杂场景我们下面另起话题再展开。
然后现在反过来思考一下,这个ECN应该发生么?产品工艺研发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考虑到产线加工困难呢?小批量试制的时候产线为什么没有反馈呢?我们一起看看产品研发时应该考虑哪些内容?
(资料来源于apics CPIM participant workbook BSC)
在满足客户期望的同时(规格性能、质量等),还要考虑对内部、外部供应链的计划与效率影响,以及对整体成本的综合影响。当初没有把A让给供应商组装的其中一条原因就是自己产能充足(产线组装困难的问题可能没人说,或者说了没人管),让供应商组装可能多产生一部分采购成本(供应商多干活了采购价格应上调)。但是综合来看呢?也许会增加采购成本,但对生产效率有显著提升,总的生产LT(所有需要物料A进行加工的成品)会减少,WIP会减少,对供应链计划的稳定也有促进。从综合成本角度考虑,之前的决定很可能得不偿失。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发生,有的公司让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研发、工艺、计划、营销、采购、库存、质量、服务等)组成一个团队,在产品研发时协同来评估产品与流程。
(资料来源于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management)
当然,这需要企业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但我想前端的努力付出得到的是整个交付体系的成本降低与稳定,的确是有必要的。当然能认识到而且能做到的企业很少,有的人就说这多麻烦啊?明明能意识到问题,但因为麻烦而不去改善的企业比比皆是,有的人说反正ECN总会发生的,前面干那么多活干啥?面对这些人我只想说不能因噎废食啊,其余的愤怒也好、悲哀也好我就无法再多说了。
二、产品PLC、ECN呆滞料预期与管理对供应链计划的影响。
PLC
(资料来源于apics CPIM participant workbook BSC)
在这个topic中我们只讨论phase-out时、ECN即将发生时各种场景对供应链计划的影响。后续在topic2中我们将分享与讨论NPI、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与PLC等对forcasting的影响。
面对ECN即将发生,我们能想到什么?我们继续上面“按照最多库存量采购齐套后使用”这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上面说到,如果B库存有1000,C库存有800,如果B和C的BOM用量为1:1,这样“按照最多库存量采购齐套后使用”这样策略需要MRP产生这样的建议,如果有A的1300净需求,需先再采购200个C,这样B和C都有1000,可配套生产。然后仍然有A的300净需求,再产生300个A的采购建议作为供应。
这时一般来说B物料的价值较高且通用性较差,如果不采购相应的物料C与之配套,将面临部分B物料成为呆滞料,且损失较大。
如果B的价值较低或通用性强呢?如果还是上述供需场景,那么肯定“按照最少库存量采购齐套后使用”比较合适。即,如果B库存有1000,C库存有800,如果B和C的BOM用量为1:1,这样“按照最少库存量采购齐套后使用”这样策略需要MRP产生这样的建议,如果有A的1300净需求,B和C可产出800套组装成品A,然后产生500个A的采购建议,其余200个B供其他需求消耗。
大家可以总结一下,上面描述的客户在ECN时发生的两种场景,其实客户的初衷是当产品phase-out或做ECN变更时,要做出相应的计划对策,使将要预期产生的呆滞物料价值降到最低。我在这只是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但面对更复杂产品结构思考的模式与原理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一块对于供应链计划提出的要求有多么高。对此ERP实施时对MRP计算策略的设置(甚至有些场景MRP的算法是无法保证实现的),BOM替换物料的定义与设置(需要有人识别ECN,并沟通相关BOM替换策略)提出了很多要求。也许有人不理解这一块,说为啥搞的这么麻烦?也许只有做过EMS行业的客户才深有体会吧,如果大家基于这一点还希望做更深入的企业实务了解,我建议大家去看程晓华老师(@johnchengbj )在《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中有关“呆滞物料的形成以及处理”的相关论述。
三、说说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s
这个话题算是承上启下,大家想想制造环境分为哪些?
资料来源于apics CPIM participant workbook BSC
上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但是一个工厂或者说工厂中的产品是依据什么决定了它的制造环境呢?
资料来源于apics CPIM participant workbook BSC
首先客户对LT的期望这个比较好理解,虽然它不是美女的裙子,但它依然变的越来越短。
对于volume&variety大概是这样的
对于PLC如下
大家需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判定一个工厂产品的制造环境,我们以后可以从以上四个角度出发。制造环境可是说影响了企业流程的方方面面,大家需要有明晰的认知。
这次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在这我说一个话题,让大家思考一下。公司对销售预测考核的很严,如果做了预测但是没有完成出货任务的会扣除销售人员的部分收入。导致销售非常肯定客户一定会下单时才向公司提交预测。这样是否有弊端?销售预测如何考核才对整体的交付策略有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