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佰网|ERP100 - 企业信息化知识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maass

关于ERP错单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4 16: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发现问题,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源头上来把握,多级来审核、管控。错误在所难免,但是一群人都错,那就不可原谅了。
发表于 2010/2/21 16: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适应客户的需求。以订单为例,每一步审核后哪些岗位可以改,可以改哪些字段都设定好,但是订单正式生成之后就不能改了,只能关闭订单重走流程了
发表于 2010/3/24 10: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为错误最头痛,需要管理上规范。
发表于 2010/4/15 14: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ERP软件只是一个平台,真正的管理还是人。如果操作人员不规范操作的话,再好的ERP也没用。像上ERP这样的系统,就需要有配套的ERP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像我们的AllinkERP系统。包含在ERP中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块就有相关的考核管理,包括了单据延时,单据错误。现场工人报完工不记得等绩效考核制度。甚至是领导单据没审核,都在系统中有相应的绩效考核。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发表于 2010/4/24 1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现误单这种低级错误,我们不是不允许犯,是不能超过某个度。在我们公司每一个误单都需要部门领导签字方可撤去。其实误单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必须让人意识到严重性。另外可以零时补充一些条款,没有人会和自己的薪酬有仇的。执行一段时间肯定能够有个很大的幅度改变的。
发表于 2010/5/7 08: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maass 的帖子


    主要是人的問題,但客觀的說還是操作人員的培訓不夠。只有培訓熟練,攷核通過才可以正式操作ERP。
发表于 2010/5/7 10: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關于ERP錯單問題,談談本人的小小的看法,不知講得對不對,大家可以幫忙看看:
     ERP錯單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1、操作用戶操作疏忽
     原因是因為操作用戶本身對系統的認知不夠,操作馬虎,誤操作。例:進料本因從進貨單錄入,但因操作者認知不夠,而從其它入庫單入庫,導致采購PO殘數不對,月底應付帳對不上。像類似的錯誤,那就是要有培訓機制(在上線前就要有標準的操作指引與流程,讓每個操作者都了解自己工作在系統中對應的操作功能)和獎懲機制(公司內有ERP稽核人員,來統計操作用戶的出錯率,制定獎懲管理辦法)進行管控,甚至可以設置ERP上崗證,必須是拿到ERP上崗證的用戶方可從事ERP系統的錄單工作。盡量減少因人為的操作而導致ERP錯單。
2、系統本身的問題,系統應該具備防錯機制
     為什麽操作用戶會輸錯單,人為因素會存在,但有些系統不夠成熟,本身系統的防錯功能就不夠完善,用戶有些錯單的行為是系統就應該不允許用戶進行操作的。例:已經有過銷貨記錄的客戶訂單還可以反撤消,且是跨月的反撤消,系統已經做過月底結轉,期初庫存、計劃銷售量、SO殘數也都會受到影響,像類似此類的ERP錯單,即使你的用戶操作機制再好,問題以后還有可能會發生,發現問題后,具備軟件程序開發能力的就應該寫個小程序杜絕已有銷售記錄的客戶訂單不允許反撤功能。

发表于 2010/5/7 12: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没时间细读,先留个记号吧
发表于 2012/4/28 10: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实施系统也8年多了,上系统前的辅导工作一定要做好,不管大小领导都要接收辅导,要给领导说ERP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准好上系统的准备,让他们来改变自己对系统和管理的观念,要让领导明白上了系统后,不是他在管理企业,是系统和领导在管理企业。  
下面的兵要告诉他们系统只是简单的机器人,要让他们按照严格的指令来操作,不能走捷径。
发表于 2012/4/28 10: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壹佰网 ERP100 ( 京ICP备19053597号-2 )

Copyright © 2005-2012 北京海之大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器托管由互联互通
手机:13911575376
网站技术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3569622   广告&合作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7675401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634043306   咨询及人才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38011526

GMT+8, 2025/11/29 00:15 , Processed in 0.019032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