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如果您注册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QQ: 83569622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香港黃大仙祠暨嗇色園系列資料之三 《筆者如何與“黃大仙”結上不解緣》 當香港《黃大仙祠》籌備重建,這一期間。也是我國「文革」鬧得最凶,挺亂的日子。那時的「破舊立新」運動,不止使中國大陸的一切宗教活動,差不多處於零的狀態,還把許多,屬瑰寶的歷史文物,古迹等等,毀於一旦。那一些相當寶貴的古老,而帶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廟宇與神殿等,更被摧殘得也算可以了。 「文革」一開始時,筆者就回應了主席的號召:「在靈魂深處鬧革命」,把已經營得,相當不錯的建築業務,停止不幹。一心一意,想當個自食其力的「工人階級勞動者」,幹起設計專業來(後來一想起這事,便黯然與神傷不已)。這樣一來,想不到給筆者,在設計行業之中,闖出個不錯的《名堂》。因爲這樣,才被《嗇色園》,當時的副主席,陳立先生和董事陳傍先生二人所賞識,而被推薦,參與投標設計,新黃大仙祠。算是香港開埠以來,在這方面,是最重要的盛舉。該時還特別,由香港政府,華民政務司主持與監督其事。 當時筆者,明白要盡一切努力。務要中標而獲得,爲重建新黃大仙祠,設計的機會。這樣,不止是可證明自己,比許多相當有水平或著名的設計師,更能勝任其事。而是更想,在一片古迹文物,祖國的寶貴而古老的遺産——廟宇,神殿或祠觀等,被那些無法無天的「紅衛兵」,以破舊立新的名目,找藉口,所摧殘或毀壞聲中,能在這方面,爲恢復和弘揚我國傳統古建築藝術,做出一點點的貢獻。當然亦爲了,一心一意地,要在那麽多,比筆者年長;又有經驗及名望的衆多競爭高手中,能脫穎而出。在眾多的對手中,中標而取得,爲新黃大仙祠,所有古老而屬,傳統藝術設計的機會,著實花了許多時間,心血和金錢。為此曾對黃大仙和它的歷史背景,當時祠殿的制式和規範,作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和考據。 由於當時,仍處於「文革」最緊張時期。不止無法與當時的國內歷史學家、考古專家、古建築師,能連繫上。那怕連上趟國內,到有關地方考證或向有關方面求教,也無法進行。所以為此原因,只能退而其次。靠筆者所能搜集到的大量相關材料、藏書和畫冊(當時花了近卅幾萬港元,即等於現時的兩三百萬港元之數)。加上到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各大圖書館,所能找到,有關的古藉與圖冊。然後自行,進行研究與考證。以此同時,還向當時,香港、澳門和台灣,能找到的專家,向他們討教。爲此足足化了近三個多月的時間,歷經多次定稿與修改,最後總算把所有設計圖和方案的說明完成。尤記得最後,為上述“說明”的定稿和“最後設計總圖”被完成。筆者曾化了整整的四個白天,三個晚上。一氣呵成地,不眠不休完成上述的任務。可能與大仙有緣,又或許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也說不定。最後是筆者有幸地,中了第一標,贏得爲新黃大仙祠,所有與中國傳統藝術有關的神龕等等,各種中國古代傳統藝術裝飾的設計工作!而且還獲得,承造各種中國古式傳統藝術,相關的所有施工與裝飾工程合約。 筆者爲了更好地,完成當時被視爲華人社會,相當隆重,而又不尋常的一座,與黃大仙出道年代有關的古式祠殿。除了網羅了當時全部,在香港能找到,最好的雕刻師傅精英(據說全國當時,最巧手和最好的蘇浙木雕雕刻技師,於大陸解放前,都全跑來了香港)。爲上述工程所需之外,還特地到臺灣(因當時在「文革」當中,還不大方便返國內)的阿里山及羅東縣,採購作爲大仙神龕內室,室壁之用的樟木。包括製造神殿,各類裝飾及門窗之用的檜木。而神龕基座的地面,所鋪砌並刻上,晉代以前古式圖案的大理石,也都是特地,向臺灣花連廠家定造,而筆者亦為此,多次去臺灣,親自指導和監製。 在黃大仙祠內,所有大大小小的雕刻圖案。除了所設計圖案的細樣之外,連所有圖案的實樣,均一律由筆者親手“放樣”的。而且每一件雕刻工件完成後,必須由筆者,親自檢判後,才能通過。才被安裝,然後上色。而且整座,連成一套的神龕與臺階、欄杆、左右兩傍的兩座神座、鐘鼓座架和所以神檯。雖然有許多雕刻圖案,其式樣都是相同。惟不管任何一處;每件圖案雕刻品,都是完全,採用柚木或檜木,被精心雕刻而成。絕沒有任何一件雕刻品,被鑄模複製,甚而連任何一處小小的空位,都被徹底地精彫而成。相信有入過大仙祠,殿內參拜或參觀之人。經仔細參觀過,上述各處雕刻而又懂行的人,一定會驚歎造形與雕工,如此精美絕倫。這方面的事實,絕不是誇大其詞。筆者(包括其他懂行的人)認爲:在民初後的同類,有關中國傳統古建築,裝飾雕刻之中,再難找到一處,比香港新黃大仙祠內,神龕連同相關的任何一處,具有更好的裝飾造型和雕刻工藝了。就算第一次,被邀請到黃大仙祠內(後來繼續去了多次)參觀訪問,中國佛教會主席,趙樸初老先生。當時碰到筆者時,也表示並讚賞:黃大仙祠的神龕等相關裝飾,無論造型與工藝,是他在國内,所見過的最好的一處。何況筆者草本文時,已知道大部分,曾參與過上述雕刻與上漆工程的老師傅,大都已老死,去矣!再難在香港,可以再組合到足數和合格,具有同等水平,有關中國傳統古式建築雕刻技師與相關的特種漆工,重做同樣水平的工作。就算筆者,還有那麽這份精力,和有充足的款項支援,去做同類項目的話。 其實筆者草本文的目的,亦多少有份,紀念這些已老去的師傅們,他們對黃大仙祠,所付出的不朽功績之意。但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香港民政署與《嗇色園》當局,爲了確切可保護好,大仙神殿內的各種無價寶的裝飾雕刻藝術。由新祠被重建好後。開始就有個,不明文的規定:一直不讓到黃大仙參拜的大衆善信,可以到神殿內去上香參拜。只能於殿外天階或周邊迴廊,膜拜燒香。而只讓極少數,嗇色園本身的董事,家屬或曾捐獻過極大筆鉅額善款,給嗇色園做重建大仙祠或做善事的少數善信。當然包括港府與國内來的高官,才被准入內參拜。但也只是准許焚香而絕不准燃點燒香、焚寳牒與燃點香油。要不然,衆多的善信,便可見鑑賞及欣賞到,筆者曾如何苦心精研地,爲了盡可能符合大仙於扶乩中,向弟子顯示:關於祂的自序所述,有關時空;與祂被列爲仙班的情況。就黃大仙祠,殿內裝飾,所做出的精美而符合其份的設計。大仙的自序,詳細列述如下: “赤松黃大仙師自序” 予初乃牧羊之孩
驅羊於浙江金華府
城北之金華山
金華之名
乃金星與婺女星
爭榮故名也
此山之北有赤松山焉
予即居於此
此地遊人罕到
林木參差
雲霞障漫
青翠巍峨
深隱其中有洞
名曰金華
乃洞天福地中
三十六洞之一也
予少家貧
炊糠不繼
八歲牧羊至十五歲
幸得仙翁指示
引至石室中
藥煉回生
丹成九轉 ,凡塵之事
一概抛開
後四十餘年
兄初起尋之不獲
適遇道士善卜
乃得兄弟相見
兄問弟羊何在
予曰在山之東
往視之
但見白石磊磊而已
予叱石竟成羊焉
兄從此修真
亦列仙班
予本姓黃名初平
晉丹谿人
因穩于赤松山
故號曰赤松子
與前張良從遊之赤松子有異也
予不言爾等亦莫知之
故自爲序 黃大仙善信敬錄。 以上所列述的大仙自序,在重建時,由《嗇色園》總幹事,陳松先生親自執筆,以楷書重書。而用板刻被放置在大仙神座,後壁之中央,剛好於大仙神像後面之處。一般善信,由於不能入殿內參拜,當然也就無法看到,上述大仙的《自序》了。由於當時,有了這篇《自序》,令筆者便有所依據地,就整個大仙祠,尤其最重點的大仙神座,即整座神龕的佈局與設計,便有所根據。由於考慮到:據記載,赤松黃大仙先師,原來由人變成仙。所以,亦人亦仙。而且乃浙江金華府人氏,並在金華赤松山入道成仙。是古遠的晉朝人,又是道家。因此在一開始,思考採取何種形式的裝飾設計,更貼近史實記載時,便毫不考慮地,完全揚棄了。採取一般南方廟宇,與一般南方祠觀,慣用的傳統設計方式與式樣,基本有異。爲了配合好,與祠殿建築主體的協調與和諧性。相當創新地,在殿的整體地面中央,於稍後一點位置。另建一佔整座殿的總體面積,約達六分之一的神龕,臺階座基。作爲沒有另一後進,建築物連通的設計佈局。而黃大仙祠的建築物本身,就是主體建築物來說,幾乎與所有的傳統建制和做法,神座(神龕)都是一定要緊貼後壁而建的習慣做法,基本不一樣。但筆者考慮到周易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的八卦;飛星術數的三、六、九與玄空學的金、木、水、火、土,傳統規範的需要。大膽地設計,讓整個神座,連擡基獨自行豎立。而與後壁(實在整座祠的建築物四周,均是由可活動推開的門窗,所組成),保持有相當的活動空間通道與距離。 由於重建時,考慮到原來,《赤松黃大仙祠》。其香火已極為鼎盛,亦深受信眾的尊崇。所以決定,要完全按大仙像,所原置的座向,甚而大仙像的高低擺放位置。均要完全,與原來的方向、位置及高度,保持絕對原來一樣。爲了達到這一目的,只好要求建築工程師,把整座祠的座標,往後移至,能符合上述需要的位置。這設計,雖與現時仍能留存於世,所有南方的廟宇與祠觀的建造格式與習例,絕不一樣。但這並不表示筆者有意要,標奇立異,與別不同。設計上實在,主要爲了能符合“八卦”。“飛星術數”與“玄空學”等的實際需要,作出這樣,在風水方面,特殊的安排。要不然,爲什麽時至今天,黃大仙祠的香火和人流,能更為鼎盛與擁擠?而且人氣,越來越興旺?遠勝從前? 當然,要詳細闡述,上述的「天機」與「竅門」。相信筆者要寫一冊,厚厚的專論,也不一定能,說得清楚。相信有件事,現時《嗇色園》董事局的各位正副主席,或董事們,甚而現行的執行幹事,不一定知道。就是當時,筆者爲了確保原有大仙座向的方位,向頭和高度,在大殿重建後,不能稍有半點偏差。因此原有舊的大仙神座,在重建當之前或建築當中,並未被拆除過分毫。而原封不動地,被原地整個保留。並用木板,被封裝保護起來。待大殿建築物整體,被建造好。開始進行裝飾時。才被解封,按設計圖樣,再重新加固擴大起來。而原來舊的神座被圍固,一點都沒有被移除。而原地被完全保留下來。所以原有的位置、向頭和高度,都一點都沒有,絲毫的變動。只是新殿建築物的橫軸線,稍挪後一些。而正軸線,是一點沒變動過的。這事估計在《嗇色園》,董事局的成員當中,只有副主席陳立先生和當時是總幹事的陳松先生(現已退休),才知道。 相信有機會,曾進入過,黃大仙祠大殿之內,作過仔細參觀、考察和研究。並懂得點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而又對堪興,“五行”與“三六九”術數熟識的人或專家們,會察覺到大殿主體,即神龕的整體設計,均按《三》或《六》或《九》的術數數制,以《五行》爲基本,所作的安排。試以設於神龕的背面,描繪大仙《成道》以及《成仙》的過程,以術數的《八》卦圖形,木浮雕之上,所雕塑的故事爲例。而大仙與其兄,一起共列仙班,故事的浮雕。被置在八卦的中央,則成爲術數的《九》了。上與落基座平臺的階級數目,是術數的《三》;神龕頂脊樑數目,也是術數的《三》;正面彩紅垂幡數目,是術數的《六》;加兩側盤龍華裱與神龕,正面主體數目,是術數的《九》;大仙像的寶座,座内室外邊,縷通雕花楣的數目,也是術數的《三》;對稱兩邊相加的總數目,是術數的《六》;再加寶座上面花楣數目,共是術數的《九》;大仙寶座的層數,是術數的《三》;加上面三度縷通花橫楣,合共數目,爲術數的《六》;再加頂上三根脊橫樑,總數也爲術數的《九》;等等,數不勝數。就連所採用的圖案,如《三》羊啓泰,萬象更新(即術數中的《一元》(九的進位數乃《十》),周而復始等等。像這些設計的術數數制,相信現時各位〈嗇色園〉主席,董事或職員,都不大瞭解的。同時在神龕上所採用的圖案,大量地採用了,不少甲骨文和鍾鼎紋或晉以前的古圖案。這便和一般南方的廟宇與祠觀所慣用的圖案,有極大的分別。同時在神龕每一寸的地方,均採用柚木或檜木,並均被刻上,精美細緻的雕刻圖案。像這樣如此大型,而不惜工本的精工巧技的木雕藝術。不敢說,是絕後,說是空前吧。正如用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老先生的話來説:「應不是誇誇其詞的」!但這都是那些已逝去,甚或僅存的衆多老雕刻技師(現時在香港,甚而在所有,有中國人或華人社會之中,已後繼無人了);具特殊技巧漆匠的功勞和所遺下,永恒不滅的傑作。這亦非完全,屬筆者個人的功勞。 從筆者在另一些,所輯錄作爲,共需要的人參考的多頁有關資料當中。可瞭解到有人,竟認爲黃大仙的仙齡,只有百餘年,是廣東東莞石龍附近的水南鄉人,這當然絕不可信。也有人認爲黃大仙,是源自廣東境內的羅浮山。這也絕不可能。相信大仙是浙江金華府人氏,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只是浙江,金華市,蘭溪縣,黃湓村。是否就是,大仙的出生地。或如大仙自序中所表示的一樣,是丹谿人?而丹谿,又是否就是黃湓村?而丹谿,又實在在那裏呢?這還需要,留待些專家,進行詳細的稽考和證實的一件事。但無論如何,便是赤松黃大仙,於晉朝時,在浙江金華府,赤松山,入道成仙。應是比較可信的吧?不管如何,筆者深覺得,要是那位善信,能真心誠意地,崇敬並崇拜大仙所代表的“黃大仙精神”,那麽大仙便屬於,以懷有這樣心情,崇敬和膜拜祂的衆善信心裡,精神上之仙人了。因爲只有這樣的情懷,才能把大仙所代表的“黃大仙精神”,化為無窮的力量。從而把“黃大仙精神”,發揚光大,無遠弗界,造福人群。而不是僅僅讓善信們,因迷信而供奉他這麽簡單! 筆者組織了有關材料,同時編寫了有關報告和提出些見解,目的只是爲了,給《黃大仙精神》,補充點背景素材。同時也作爲對“黃大仙精神”,起到點促進作用。當然也爲了,給外國朋友:GRAEME LANG 博士,和他的好友LARS RAGVALD 博士,一同所編寫的“THE RISE OF A REFUGEE GOD”——HONG KONG WONG TAI SIN這冊專書,提供點注腳而已。 吳江在香江完稿於,戊甲年,元月,初七人日。 《本冊資料屬版權所有由A-A智庫所編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