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制造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从精益制造到“零库存”概念的提出,可以说,对于信息化的制造系统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生产线能代表所有制造行业的特点。因而分析研究制造行业的特点将成为关键的一步。随着工业系统走向分布化和网络化,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工厂生产管理系统和生产控制单元之间、控制器与各种生产设备之间、工厂管理系统与企业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流通已成为制造型企业的命脉。尤其是在MES 出现以后,MES 作为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过程中的产物,其对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要求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论文将以液晶企业的生产线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制造信息化过程中对务求的考虑和解决需求的一个思路。介绍国外工业通信化的发展情况,分析国外厂商垄断这个领域内专利的一些原因,提出打破这种技术垄断缺口的希望,并将对工业以太网在制造企业中应用的优缺点作进一步阐述。 2.1 工业通信网络的特点和要求 现代工业对通信系统有很多要求,综合工业生产的需求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功能上,需要可靠的、以合理的成本满足系统通信功能需求;l 开放性。系统尽可能的使用世界上已经接受的标准并有广泛可用的产品;l 集成。从办公领域到控制和自动化层(企业信息化从上而下)的纵向集成;l 保护投资。集成已有的通信和自动化系统结构; ·用户得益。在机器和成套系统的配置和运行期间,可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 同时,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工业自动控制网络通信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特殊问题: 第一,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系统相应的实时性。通常,制造自动化系统的响应时间要求在0.01~0.5s,过程控制系统的响应时间级别在0.5~2s。而信息网络的响应时间则是2~6s。显然,工业通信网络的实时性要求高。 第二,高可靠性。工业通信网络强调在工业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对于工作在环境恶劣的工业生产现场的通信网络,必须解决环境适应性问题,它包括电磁环境适应性活电磁兼容性(EMC)、气候环境适应性(耐温、防水、防尘)、机械环境适应性(耐冲击、耐振动)。在易爆或可燃的场合,它应具有本质安全的性能。第三,工业通信网络需要解决不同厂商的产品和系统在网络上相互兼容的问题,强调互操作性,因此它在现在通信系统所基于ISO/OSI(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放系统互连)的“开放系统互连的参考模型”上,加了用户层,通过标准功能块和装置描述(DD)功能来解决这种完整的开放性通信。 第四,现场控制层设备间传输的信息长度都比较小,通常仅为几位比特或几个、十几、几十个字节,对网络传输的带宽要求不高。这些信息包括生产装置运行参数的测量值、空置量、开关与阀门的工作位置、报警状态、设备的资源与维护信息、系统组态、参数修改、零点与量程调校信息等。不过,现在随着工业现场传输多媒体信息的需求在增加,网络传输的带宽要求也在增加。 第五,工业现场设备向网络上发送数据都遵循严格的时序。如图2-1 所示,工序B 必须在上一道工序(工序A)完成之后的某段时间内进行,否则半成品可能由于化学反应时间过长而成为废品,也就是说,工序B 的等待操作时间必须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同时,周期信息与非周期信息同时存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周期性信息(如过程测量与控制信息、监控信息等)较多,而非周期信息(如突发时间报警、程序上传下载等)较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图2-1 现场工艺流程的时间要求 第六,信息流向的单一性较强,如测量信息由被测量设备向控制器传送,控制信息由控制器向执行机构传送,过程监控与突发信息由现场仪表向操作站传送,程序下载有工程师所在的站点向仪表现场传输等。 2.2 工业通信系统发展历程 早期的工业通信通过连线在测控设备之间传递信息,把传感器、按钮、执行机构等连接到控制器上。最初的测控设备主要是气动、电动单元组合式仪表和集中控制室,全模拟式仪表将传感器信号进行调整放大后,经过V/I 电路转换,输出4~20mA 或者0~5V 的模拟信号。19 世纪中期已经出现了基于5~13psi 气动信号标准的气动控制系统(Pneumatic Control System,PCS),20 世纪50 年代,基于0~10mA 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的模拟过程控制体系被提出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标志着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 20 世纪70 年代,随着数字计算机的介入,产生了“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而信号传输系统大部分依然沿用了4~20mA 的模拟信号,集中控制系统很快发展为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数字传输信号逐步取代模拟传输信号,数字通信网络延伸到工业过程现场。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工业控制领域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以看作是工业计算机网络的雏形。早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是在无统一网络标准的情况下完成的。当时的网络规模节点大约有几十个,通信距离约在1000m 以内,主要节点为控制站和操作站,拓扑结构以环型和总线型为主,通信介质多为同轴电缆,也有采用双绞线的,通信速率在1Mb/s 以内,节点内有“通信卡”等专用网络部件。这时的现场仪表大部分还是模拟仪表,少数专用设备有RS-232/RS-422/RS485 等串口,可与之相连接。这期间通信规程中有IBM 等提出的同步数据链路规程(SDLC)、高级数据链路规程(HDLC)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的CCITTX.25 等。 1983 年,Honeywell 公司推出了智能化仪表—Smar 变压器,这些仪表带有微处理器芯片,在模拟仪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复杂的计算功能,还在输出的4~20mA 直流信号上叠加了数字信号,使现场与控制室之间由模拟信号过渡到了数字信号。此后,各大公司都相继推出了各有特色的智能仪表,过程变量经调整放大、A/D 采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经过微处理器的运算、补偿等处理后,再通过D/A、V/I 等电路,仍然以4~20mA 或者0~5V 的模拟信号输出,由于采用标准的可以从模拟信号中除去的过滤技术,数字信号并不会影响模拟量信号的数字,这就是HART 协议能够传送数字信息的基础。 20 世界80 年代中期,美国Rosemount 公司的HART 协议已经是现场总线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针锋相对互相竞争的现场总线集团:一个是以Siemens、Rosemount、横河为首的ISP 集团;另一个是由Honeywell、Bailey等公司牵头的WordFIP(Factory Instrumentation Protocol)集团。1994 年,两大集团宣布合并,融合成现场总线基金会(Fieldbus Foundation),简称FF。1998 年以后,各个厂商在不同的行业推出众多的总线标准,他们大都在公司标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得到其他公司、厂商、用户以至于国际组织的支持。如德国的BOSCH 公司推出的CAN、美国ECHELON 公司推出的LonWorks 等。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现场总线有40 多种,主要有FF、Profibus、CAN、LonWorks 等。围绕着现场总线技术的标准化,世界上各大厂商展开了激烈竞争。 传统的现场总线产品主要是低速总线产品,应用于运行速率较低的领域,对网络的性能要求不是很高。从应用状况看,无论是FF 和Profibus,还是其他一些现场总线,都能较好的实现速率要求较慢的过程控制。而现场总线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互操作性,实现现场总线技术的统一是所有用户的愿望。现场总线技术如何发展、如何统一,是所有生产厂商和用户十分关心的问题。 就国内情况而言,国内厂商的规模相对较小,研发能力有限,更多的是依赖技术供应商的支持,比较容易受现场总线技术供应商(芯片制造商等)对国内的支持和市场推广力度的影响。FF 虽然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加,但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是很高。LonWorks 在楼宇自动化、家庭自动化、智能通信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国内有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在离散制造加工领域,Profibus 和CAN 有自己的优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国现在自己开发的工业通信技术和系统也逐渐成熟,开始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