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佰网|ERP100 - 企业信息化知识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0|回复: 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生的背景(一)(朱战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4 20: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如果您注册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QQ: 83569622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产品开发将是九十年代乃至下一个世纪的工业战场,如制造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战场一样。——迈克尔· E · 麦克哥拉斯(1996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生的背景(一)
朱战备
第1节 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
Sony Ericsson新款多媒体智能型手机
索尼爱立信公司于2003年1月,推出P800智能型手机,强调多媒体娱乐功能。看到这款精致的开盖式手机,体积小小却有大大的屏幕,除了花俏的背景图案,还有一堆可爱的功能选项,让人很难想象这样精巧的商品,跟几年前移动通信刚起步时,黑黑丑丑、又大又笨重、只有一种铃声的DH668是同性质的产品。
记得以前的DH668只有通话的用途,而且不美观,然而随着移动通讯市场成熟,消费者使用习惯逐渐改变,单纯的通讯功能已无法满足需求,多媒体娱乐功能才是消费者选择的重点。这款手机就是在这样的产品趋势下产生的,内建32万画素的数字相机、以及32MB的内存,除了可播放MP3、MPEG 4格式的影片,还有16种铃声、可支持MIDI等五种声音格式,以及MMS多媒体讯息、相片电话簿、屏幕保护程序等功能。
除强调多媒体外,P800也推出商务功能,如行事历、手写辨识记事本、通讯簿、Email、多媒体浏览器、中英文翻译字典、飞航模式、可浏览Word、PowERPoint、Excel、PDF文件的检视器等;在无线传输方面P800支持GPRS、WAP,另外也内建蓝芽、红外线传输等。
大概我们目前想象得到的主流消费性电子产品,像移动电话、PDA、笔记本电脑、掌上型电子游戏机、数字相机等所有的功能几乎都涵盖了;相形之下,手机原有的通话功能反而变得微不足道。
这就是目前产业界面临的经营环境,几年前一部DH668要价约五~八千人民币,八年后的P800也差不多这个价钱,而且马上要大幅降价,但是功能却是DH668的十几倍。
现今想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产品一定要体积小、精致可爱、功能强大、娱乐性强、而且货要新鲜、价钱要便宜;
这并不只是电子产业遇到的问题,在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在掀起这股多功能、娱乐性、创新的风潮;这两年在全球十分风行的休旅车就是汽车行业中强调多功能、娱乐性的一个例子,就连方便面,都竞相推出新产品。
企业面临的消费趋势
由于每家公司挖空心思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的胃口也被养得愈来愈大、愈来愈刁,加上摩尔定律及杀手应用的作用,推出新产品可以获利的时间也愈来愈短。以刚才这款P800手机为例,刚上市时定价超过8千元,六个月之内就会降到5千元以下,等到3G手机上市后,喜欢捡便宜的消费者就可以看到3999元的价格,新产品马上进入微利时期。既然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速度就成了致胜的关键,谁能愈早推出新产品,谁就能早一步抢占市场,在竞争对手尚未抵达之前先捞一票。
除了消费趋势的带动,企业也因为产业界限的模糊,大大增加了竞争压力。几年前,科技产品的功能还没有这么多样化时,不同产品的产业界限还算明确,例如移动电话最主要是由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大厂商垄断,数字相机能看到的也只是佳能、富士、理光、柯达等品牌,PDA刚开始时甚至只有Palm、康柏等少数厂商。然而随着全球化及供应链的盛行,许多台湾、韩国、中国大陆的信息厂商在生产代工订单的过程中学会了相关技术,像三星、宏基、联想等公司纷纷加入战局,一开始时以功能合并的方式提高产品的便利性与价值,抢夺原本单一产品厂商无法满足的消费群,然后步步逼进其原有市场。
一时间,所有的科技厂商的产品及市场都增加了好几倍,也处处遇敌,很多时候甚至搞不清楚竞争对手从哪里冒出来的。

第2节 研发致胜
研发成为企业致胜的关键策略
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获得胜利,必须先找致胜的关键,拟定策略。国际级策略管理大师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中,提出三种基本的竞争策略,协助企业取得优势地位,进而能在客户、供货商、替代品、潜在竞争者、及产业内竞争等五种竞争中获得胜利。这三项基本的竞争策略中,有两项为低成本策略与差异化策略:
低成本策略: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相同功能、品质的产品,但是由于耗费的生产成本较低,因而能以较价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
差异化策略:企业在产品功能上予以创新,设法满足消费者比较特殊的需求,提高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增加产品获利。
整体来看目前所有的产业都面临着产品的复杂性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个性化产品比例提高、低价产品的趋势、以及全球化后更大的市场以及更多的竞争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论企业要落实以上两项策略中的哪一项,都必须以提升研发竞争力为核心。

图1.3 产品开发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在低成本策略方面,中国企业必须随时掌握各种最新的产品技术、组件、及材料,设法在维持即有功能的情况下,将产品成本降至最低,追求更多的获利机会。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就企业推出一项新产品而言,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料、工、费大约占总产品成本的85%,设计、开发、与测试等产品开发投入之人力成本,只占全部成本的10%,然而一种产品的成本高低,主要是由产品开发决定的,生产一项产品须投入哪些材料、人工,有90%是在研发过程中决定的(见图1.3)。
由此可知研发费用虽然不是产品成本的主要项目,但产品开发的良莠却决定了产品成本的高低。此外在差异化方面,企业同样必须研究市场上产品功能的趋势及需求,将消费者想要的功能设计在产品中,甚至创造出想象不到的功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建立竞争障碍。
以PDA为例,索尼爱立信公司今年推出了市面上第一款内建数字相机、影片拍摄及录音功能的Sony PEG-CLIE NX70V PDA。除了传统的个人信息管理功能,以及目前流行的彩色屏幕外,这款PDA还可播放MP3与ATRAC3音乐格式,下载多种电子游戏,所提供的功能,不仅可满足商务上的需求,更可提供商务人士在休闲时的多媒体娱乐;由于在功能整合上的突破,索尼爱立信公司一举击败其它竞争对手,占据了高价PDA市场的重要位置。
图1.4 产品开发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除了降低成本与差异化两个策略外,产品开发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多贡献,包含协助企业进入新的产品市场、扩大即有的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求、提高获利能力、以及建立障碍让其它竞争者无法超越等(见图1.4)。这几年,产品开发对于企业获利及成长的贡献特别明显。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新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开发已成为大部份企业成长的动力来源,也惟有推出新产品才能让企业持续大幅成长。根据这份研究报告,若将样本中的公司依据成长幅度排序,就成长幅度较高的前三分之一企业而言,销货收入中有34%是由新产品创造的;相较之下,成长幅度较低的企业,新产品的销货收入只占了全部销货收入的11%。
新产品开发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力由此可知(见图1.5)。 图1.5 新产品是企业成长动力的来源
由于科技的发达,每一天全球各地的研究机构都有新的材料、技术问世,例如比空气还轻却可以吃的物质、最近很热门的纳米技术、以及英特尔今年推出的整合了无线网络芯片的Centrino等等。
过去每次新科技问世都改写了人们对科技产品的使用习惯,在未来,技术创新还是会继续扮演推动消费及产业成长的角色,新产品为企业创造的获利比重也将愈来愈高。为此企业必须依赖更强大的研发能力,随时掌握最新的产品技术,创造产品的价值增加获利机会。除了我们前面提过产品的复杂性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个性化产品比例提高、低价产品的趋势、以及全球化竞争外,还有几个因素使产品开发变得更为重要。
根据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的调查,至2000年新产品所创造的销货收入及利润,已经占美国科技产业总收入及利润的37%,新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对企业成长目标能否达成的影响愈来愈大。此外随着全球化的竞争日益激烈,速度已是企业击败对手最重要的武器,其中又以产品开发的速度(决定TTM, Time to Market)及生产配销的速度(决定TTV, Time to Volume)最为重要。
专利成为厂家必争之地
除了延续竞争优势、提升获利能力之外,研发活动也承担了另一项伴随着知识经济而来的重责大任:专利大战。由于零件、材料的多样化、产品技术的复杂化,制造业或多或少会使用其它公司的专利技术,或是将产品技术授权其它公司使用;专利权因此成为继原料、资本、人工后第四项生产要素。来自研发活动成果而申请的众多技术专利,除了通过技术授权增加企业收入外,更是科技产业间彼此攻伐、钳制对手、设立竞争障碍、掠夺他人获利的最重要武器。有关专家指出,虽然专利数目并不代表品质,但不可讳言的,专利愈丰富的企业,在打官司或交互授权时,谈判的筹码就愈多。
台湾某知名电子业者旭丽,在键盘上曾有一个举世闻名的专利,称为「Hard Key」,也就是在键盘上加装一个按键,直接可以上网。这种发明虽然很简单,但是其它大厂如果要采用,都要获得旭丽的授权或向旭丽支付权利金,于是这项专利也就成为旭丽最有价值的专利之一。
台湾的鸿海老板郭台铭在专利方面一掷千金。单就台湾的土城厂而言,其法律部门就有专利律师6人,专利工程师十余人;在深圳的厂区内专利工程师的编制更超过50人,这些人员除了应付竞争对手的诉讼,分析产业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将鸿海投入研发的努力转成专利。光是1999年前8个月,鸿海就申请了1100件专利。
深圳的华为公司也非常重视自主研发,近几年每年的专利申请都超过1000件。2003年CISCO公司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华为虽然撤回了其路由器在美国的销售,但令华为意外的是,这一官司一举提高了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标志着华为挤入国际知名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行列,其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从此大增,节省了许多广告和市场推广费用。
除了有使用、制造、贩卖、进口专利相关产品的权利外,企业在专利权方面最常见的策略是阻挠竞争者,让对方不能切入该领域。说得比较直接一点,就是「尸位素餐」。曾经入选过「美国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律师」金榜的李拜克,担任过升阳计算机(Sun Microsystems)、网景(Netscape)、甲骨文(Oracle)、苹果(Appple)、网威(Novell)等知名科技厂商的法律顾问。在他这篇揭露现实的「专利的荒谬」一文中,专利巨人如IBM,都成了美国荒谬专利申请制度下不折不扣的「恶霸」企业。
为了突显专利战争的血淋淋,李拜克举出自己代表客户升阳计算机和IBM谈判的亲身经验。当时已是「专利工厂」的IBM,一口气摆开14位律师的大阵势,涌进当时规模仍很小的升阳公司。在会议室中,一位穿着深蓝西装的IBM代表举出洋洋洒洒的报告,警告升阳已经侵犯了IBM拥有的7项专利。轮到升阳反击的时候,李拜克和代表升阳的其它科技律师,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下各种图表公式,有力的将IBM的指控一一击破,一阵口沫横飞后,「升阳派」的结论是:在七个IBM指控侵权的专利中,只有一个有可能在法庭成案;而且就算诉诸法律,这唯一的侵权案也不会胜诉。然而,IBM的代表们面对这场精彩的答辩,面无表情、一动不动。在一阵尴尬的寂静后,为首的律师冷冷地开口:「好吧,或许你们真的没有侵犯这7个专利,不过我们有1万个专利,你真的希望我们回总部找出7个你们的确有侵权的专利吗?还是你们干脆省点事,直接付我们2千万美元?」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双方讨价还价后,升阳决定花钱消灾,IBM律师团则前往拜访名单上下一个倒霉的猎物。
「IBM vs. Sun」的故事翻板,几乎每个礼拜都在上演。李拜克认为,制度的荒谬莫过于此:专利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创新、保护智能财产,但在专利创造的价值多半来自于权利金而非产品的趋势下,研发创意非但没有被激发,有时反而会被少数有财势的大公司谋杀。面对许多人质疑科技大厂专利封锁或打压,让许多厂商无法公平竞争时,仍然有人认为,这反而是刺激厂商成长创新的最好方式。「就好象失火时遇上门打不开,自然会想办法打破窗户找生路。台湾的科技产业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拥有3,200位研发人员的IBM研究室,可说是不折不扣的「专利工厂」,2001年专利所获得的权利金收入就高达17亿美元,占其利润的四分之一。而通讯领域的Qualcomm 高通公司获得的权利金收入占其营运收入的一半,更是靠专利吃饭。
为了鼓励员工开发专利,各家科技厂商也采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策略,台联电的工程师申请专利,可以得到3~18万元不等的奖金,年度的「研发奖金」更高达60万元新台币。
新产品开发已经与企业的获利及成长划上等号。管理阶层必须体会到提升研发效率对于企业策略目标达成的重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20: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生的背景(二)

产品开发将是九十年代乃至下一个世纪的工业战场,如制造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战场一样。——迈克尔· E · 麦克哥拉斯(1996


第3节 美国企业对研发管理的投资
Arthur Andersen为了解美国企业研发作业管理的现况、以及相关顾问服务的需求,曾经于1999年与知名研究机构KS&R(Knowledge Systems and Research, Inc.)合作进行调查,调查重点包含以下几个项目:
目前各公司研发作业管理的情形,以及是否有变革计划 ·目前各公司的研发管理方面比较需要改善的地方
在改善研发作业效率方面,是否考虑寻求外部专家之协助
寻求外部项目协助时,偏好哪一家
顾问公司这项调查一共挑选了155家美国企业,每家公司的营业额都在3亿美金(一百亿台币)以上,产业种类包含高科技业、消费性产品业、以及其它制造业。调查的对象为每家公司负责新产品开发的最高决策主管,进行方式是以30分钟的电话访谈确认问卷中的38个问题。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发现事项:
对研发流程的态度-调查显示大部份的公司(78%)已经有正式的(或标准的)产品开发流程,而且通常与公司策略紧密结合。
-所有的公司都认为新产品开发对于公司策略目标的达成十分重要。
-对于研发项目的规划、执行、运用科技、以及组织环境这四个项目,都有一半以上的公司觉得很重要;
此外在这四个项目中,最重要的是研发项目的执行。
对研发的投资这155家公司在未来一年当中预计投入一千四百亿美金在新产品开发上,其中高科技业就占了一半(七十亿)。
研发管理的挑战-对这些公司而言,研发作业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竞争力、增加收入及利润、降低成本。-研发管理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收入成长的压力,以及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的企图。
在聘请外部专家方面-有75%的公司曾经聘请外部专家协助改善研发流程。
-将近70%的公司极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内会聘请外部专家协助改善研发效率。
-在投资金额方面,这些公司预期未来一年内会花费27亿美金聘请外部专家协助改善研发效率,这笔费用约为各公司总投资金额的1~7%,其中又以流程改进为最大宗,占了约一半的金额。

第4节 研发经费与企业竞争力
正如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科技100强」时所一再强调的:即使在最不景气时,企业也绝不要吝惜研发经费,因为,研发支出是高科技公司营运能力的重要指针。有关资料显示,为了促进新产品开发,在加大研究和开发(R&D)投入方面,国外知名企业技术开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普遍达到了15-20%。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研究开发的费用占据了全球的近70%。微软全球2002财年的研发费用是53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21%。英特尔2002年在研究开发费用方面的投入也增加到41亿美元。

研发费用的定义
研发(R&D),包括「R」(research,研究)和「D」(development,发展)。
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德勤(Deloitte & Touche)执业会计师指出,对研发的认定,最严格的莫过于税务上对研发项目要求的内容:一家公司的研发部门,一定要有产品线的层次、专职员工及主管,才可以列入研发经费。
也有人认为广义的研发实力,其实还包括了制度创新、人才投资及专利价值等;但若要单纯化,研发支出是最直接的表达。 [U]直接加分的作用[/U] 当全球把中国大陆当做世界工厂时,一项值得注意的数据,就是IBM 2001年的研发支出(62亿美元),等于中国大陆全部企业一年研发经费的总和!研发支出的绝对金额,在全球产业竞争上,有直接加分的作用;企业淘汰赛愈来愈快,在「大者恒大」的情况下,研发支出也要随企业规模增加,才能维持领先的优势。根据台湾某知名科技产业杂志的统计结果,半导体产业的研发实力最强。
在「研发支出」的绝对金额方面,2001年度,台积电是台湾首家研发支出突破百亿新台币的公司。相当于3亿美元的研发支出,跟全球半导体大厂如英飞凌(Infinion)、美光(Micron)等相较,也毫不逊色。台积电,在1999年时,研发支出还停留在30亿台币的阶段;2000年的研发支出,就跳到新台币70亿,成长幅度高达140%。也是在2000年8月,台积电在南科台积6厂安装了台湾第一条12吋、铜制程的晶圆试产线,率先把台湾引进12吋晶圆的时代。2001年,台积电的研发支出又跃升为106亿,较前一年的成长幅度超过51%。在技术方面,则反应在「国际半导体技术演进蓝图」(ITRS)的路线图上。台积电在2001年第4季,就已进入.13微米的制程范围,比ITRS预定的2002年第一季整整早了1年。台积电最大的挑战,就是接下IDM(整合组件大厂)订单。这些IDM除了要求.13微米制程外,还要求台积电的制程和IDM原来发展的制程兼容。IDM的订单虽较长较久,却也考验着台积电的研发部门,可说是另一个把高难度的研发转化成高利润的好机会。在「核准专利数」一项上,则由联电夺得冠军。联电在制程上的专利,许多是来自于服务客户的需要,而联电旗下的智原科技在ASIC(特殊应用芯片)上的实力,也贡献良多。
台湾管理智能财产的官员指出,台湾的研发实力,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相当耀眼。根据去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估算,台积电在半导体知识产权上的价值,排名全球第四,甚至超越了通讯芯片霸主德州仪器(TI)。尽管研发无法让公司在短时间获利,但如同麦可?墨菲指出:「高营收成长→高获利→高研发费用→高营收成长」的良性循环,才是高科技公司经营的阳关大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台积电的「研发支出」和「研发成果」已经进入「正向循环」:从技术领先(例如,台积电2001年在.18微米以下高毛利率的产品,就占了产品线的45%)到获利领先,再回来将获利投资在技术──这也是近年来台积电研发支出的成长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壹佰网 ERP100 ( 京ICP备19053597号-2 )

Copyright © 2005-2012 北京海之大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器托管由互联互通
手机:13911575376
网站技术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3569622   广告&合作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7675401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634043306   咨询及人才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38011526

GMT+8, 2025/11/29 01:22 , Processed in 0.012680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