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佰网|ERP100 - 企业信息化知识门户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8|回复: 4

[交流] 黑皮答記者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4 1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如果您注册时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客服QQ: 83569622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黑皮答記者問

上述《黑皮答記者問》的採訪,是由ERP100網,網友:魏清欽先生,於2010年,2月,11日,通過電郵,給筆者(吳江,既英文名:Kong)發來以下所示的内容。有關黑皮,共十一題的《答記者問》。採訪的記者:曾天先生。乃由廣州《優越生活》雜誌所派。於2010年初,作採訪的。筆者覺得本專訪,有可看之處。所以推薦給各位,共同分享本份專訪,僅此而已。同時也把本段簡述,作為本專訪的引言。

吳江謹啟於二零一零年,四月,三日。

有关生态旅游专访

1、你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和旅游相关么?


    在北京一家公司做旅游规划

2、为什么要做土乡土色生态旅游俱乐部?是在自己旅游的过程中发现了旅游给当地带来了很多问题,还是受到某个观念、理论的影响?如果有理论、观念,是其中哪一点触动到了你,以至于让你决定投身于这项事业当中?

更新一下信息,呵呵。去年6月正式更名为“随俗旅行”。取自“入乡随俗”的意思,其实入乡随俗是最方便达到“负责任旅游”的方式。“入其乡,随其俗”,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则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尊重,二则是对当地民族习惯和本土风俗的尊重。这也是现在“随俗旅行俱乐部”所一贯向客人推荐的旅行理念。入乡随俗不仅是对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同时也是获得最纯真旅行体验的前提。

至于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情,原因自然有很多,各方面经历的影响都有,有自己旅行的体验,也有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思考,比较而言前者更多是一种积累,二后者才更多的引发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公司做旅游规划的时候参与过很多项目,包括给地级市、景区、旅游开发商做各种旅游规划,但不管是那个层面的规划,很少有规划标的当地居民的意见,很少考虑对当地的环境成本和当地居民的利益,偶尔有提到也是简单略过,并没有真正尊重当地的环境、风俗和当地人的利益。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作为祖祖辈辈辈在当地生活的居民,别人要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进行“规划”,但自己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其实负责任旅游,不仅仅是针对旅行者这一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针对旅游的开发者来讲,需要负责任。

后来从公司辞职,开始为几家NGO组织的生态旅游项目做顾问,走了滇西北地区的很多村子。自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申请下来之后,滇西北地区的旅游发展也走上也一条高速公路。大家都想着通过旅游“找点钱”,但真正找到钱的就没几个了。有个口号叫“要想富,先修路”,但富的是谁就不一定了。在滇西北这个区域通常是路越好的地方,富的越不是当地人;反到是向雨崩这样不通公路的地方,当地人能富起来,为什么呢?通了公路,自然有人开发,自然需要越多的游客越好,需要快速的大容量的旅游,没当地人什么事;没通公路的地方,没有外界大量资本的进入,当地人找钱的门路就有地方发挥作用。但无论是外界开发商的开发还是当地人自己的开发,包括一些没有开发,盼望着被开发的地方,几乎没有人考虑环境成本。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对冰川的影响?这个需要考虑么?来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不然今年新盖的客栈给谁住?资金怎么回收?黑颈鹤的越冬地需要保护么?山上的森林需要保护么?再说吧!现在还穷者呢,赚了钱再说!

以前有人把旅游业看作绿色产业,但事实上旅游业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被很多人当成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至宝,纷纷拿来用,包括很多环境组织和社区发展组织,但对于这些组织来说真正如何发展生态旅游,没有能说的上来的。也很难真正操作起来。

于是在给几个NGO组织做了几个生态旅游项目之后,发现靠NGO的项目来真正在一个地方发展生态旅游,很困难,这就有个现在随俗旅行俱乐部的出现,希望通过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来寻找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


3、为什么选在香格里拉,而不是其他地区开这个俱乐部?你希望给当地居民带来怎样的改变?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资金吗?


    这个主要是因为前几年一直在滇西北跑,对这一片比较熟。

作为我来说,希望当地居民能够把生态旅游当作经济收入方式的一种补充,能够通过生态旅游发展培养出对于本土环境和自身民族的自豪感。

遇到的困难很多,资金是一方面,毕竟目前这还不是一个赚钱的投资项目,呵呵。不过最缺的其实是人才,能和我有共同理念,并能够为之努力的人


4.俱乐部现在的经营状况怎样?来的人多么?达到你最初的设想了么?

现在俱乐部其实刚刚起步,客人主要以境外客人为主,国内客人比较少,很让人遗憾。在生态旅游的道路上,国人还需要时间来认同。最初的设想肯定没有达到,毕竟刚刚运行一年,但正在朝目标前进,目前来看还是暂时还没走偏。


5.据我所知,自从中甸变成香格里拉之后,涌入了大量的旅游者。他们在给中甸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以及自然环境。你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么?怎么看待这样的改变?

改变是必然的,不改变是不可能的,但其中自然环境的改变和文化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区别对待。对于自然环境来说,生态脆弱的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冰川,远观就好了,你非要每个人都跑上上面去踩几脚摆个poss,耶一下拍张照,一年200个人还没什么问题,一年几万人几十万人在上面“耶”,对于当地的环境就是灾难了,所以对于自然环境来讲,规划真的很重要,要真正考虑每个地方的环境容量来设计具体的旅游线路,而不是开发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游客想去哪就去哪。这方面的反面例子典型就是玉龙雪山,从一座常年积雪的雪山,变成现在季节性积雪,也就是短短几年的功夫。

对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一点通常会被一些游客用所诟病,认为这些地方不在淳朴了,变味了,潜台词其实不是在真正关心这一地区的改变,而是在担心自己的钱包,因为要收钱了。说实话,对于这一类的游客我真的很反感,你们个个长枪短跑的的跑人家家里,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是一通乱拍,人家得让你免费吃住,招待你,那就是淳朴,收你钱了,你就感到收到了天大的委屈,是人家“变味了”,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道理么?

对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可以分几个层面来看。

一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使用更多的电器来代替传统的制作方式,以前用茶筒打茶的现在改用酥油茶了等等之类的。对于这一类的变化,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当然,游客可能更喜欢看到用茶筒打茶的感觉,这也没什么错误,但是因为人家用了电器就横加指责,就是霸王逻辑了。

二是观念的改变,这里又分两种,一种是对待游客态度的改变。从原先少量游客进入时的好奇,接待上的好客,到大量游客进入后的“生意脸”。第二种是价值观的改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和孩子,开始向往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喜好,觉得城里的东西都是好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盖房子,通常在一个村里,突兀的看到一个不和谐的房子,通常都是年轻人建的。对于这一类的改变,我觉得也谈不上好于坏,只能说这种改变如果极端一点的话会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一类的变化,并不是不可逆的,是可以修正的。如果要的走了极端论其责任来的话,首先是游客自己的问题。

三是文化商品化的问题,这方面也有两种情况。一是针对快餐式旅游的“文化旅游产品”,比如香格里拉的“藏民家访”就很典型,很多人感觉不“淳朴”,不“真实”,但这就是针对大众游客的需求的一种商品而已,不需要太过认真。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第二种情况,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不过这一点和并非是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的,相反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传统手工艺品的恢复,传统歌舞的展示等等。

四是当地居民社区内部关系的变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竞争,而在发展初期这种竞争通常都缺乏统一的管理,于是往往会造成社区内部的关系紧张,也就是原本很和谐,现在不和谐了。这种变化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变化,所有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都是混乱的,这时候就需要有效的管理。当然,在这之后是否会重新和谐起来,就不好说了。

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正视这种变化,不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恰当,而粗暴的指责。


6.有的时候,我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别人却不一定接受。你在项目操作的过程中是否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有,这会困扰你么?你是如何解决的?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特别是国内游客,呵呵。困扰谈不上,不过有时候确实有点火,呵呵,我曾经把一个广州的游客给直接轰出去了。通常,我们都会和游客进行旅行前的沟通,向游客说明前往的旅行目的地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有那些地方是需要游客规范自己行为的,如果不喜欢,可以选择其他的旅行线路。


7、我看到有文章说,你之前准备找设计师开发当地的手工艺品。现在进行得怎么样?我有些担心,这种设计后的产品,与原生态的手工艺品的气质是不同的,某种程度上会改变当地的文化传统。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手工艺品的项目现在没有在做,主要是没有精力。传统手工艺品的问题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因为真正的传统手工艺品通常都是当地的生活用品,碗啊、布啊、木雕啊、嫁妆什么的,如果把这些东西直接放到市场上去销售,市场的接受程度很低。一方面是不太符合市场需求,一方面手工的价值不能在价格上体现。所以设计就很重要,既要传承原有的传统工艺,又要符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还要让游客掏钱,还得掏高出一般流水线产品的价钱,这个对设计师的要求非常高。

8、你还会坚持把这个俱乐部开下去么?有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那是肯定想持续下去的,目标当然有,远期目标是成为滇西北地区社区生态旅游服务中心,近期目标首先是让自己能够可持续下去,呵呵。

下面的问题,需要你以旅游者的身份来回答,真实反映。


9.当地人为你提供了帮助,你会怎么做?支付报酬还是什么也不做,安心享受他的好意?说说理由?

支付报酬是肯定的,看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报酬的多少和方式。当地人的好意可以领,但同时自己也需要回报他们自己的好意,如果当地真的是还没有很多游客进入,很淳朴,可以有其他方式来支付报酬,比如购买他们的农产品等等。

10. 你送给当地人一支笔,他希望你给他更多,比如你的手表或资助他钱,怎么办?说说理由?

这个的看情况,如果是孩子,就需要让孩子的家长出面来和孩子做教育工作;如果你和对方在旅行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哪可以和对方互换礼物;如果你和对方只是纯粹的服务关系,那么是肯定不能给的,等价交换,是对对方的尊重。要让当地人形成等价交换的理念,而不是觉得城里人有钱,装装可怜就可以得到钱财。

11. 当地人以高于当于数倍的价格为你提供服务或商品,你怎么办?不买、砍价,还是欣然掏钱?说说理由?

这个得看,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这种服务或者商品。如果需要,又没有其他的选择,首先选择侃价,其次选择不买,绝对不会直接掏钱。既然当地人已经开始学会“宰客”了,那就说明已经是“生意人”了,那就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该怎么办怎么办,该砍的砍,该用脚投票的用脚投票,没啥好说的。

附註:魏清欽於2010年,2月,11日,通過電郵,給吳江老師,發上以上。有關黑皮,共十一題的答記者問。

《黑皮个人简历》

范鸣晓,男,31岁,汉族。现居北京,常在香格里拉。

电邮地址:heipi1203@msn.com

200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2001-2003年 温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

2003-2006年 北京神州新视点城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旅游规划师;

2006-2008年 土乡土色生态旅游发展工作室,与CBIK(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TMI(美国高山研究所)合作云南滇西北地区生态旅游项目;

2008年至今创办随俗旅行。

发表于 2010/5/23 17: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無論如何,  此時此刻,環保與對生態的保育。確實值得大家深思,並要有所關注。謝謝!吳江(Kong)/05-23-2010/17:03。
发表于 2011/1/21 2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完黑皮以上一文,相信大家会对环境的保育,会作一番反思!吴江(Kong)?01-2-2011/23: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壹佰网 ERP100 ( 京ICP备19053597号-2 )

Copyright © 2005-2012 北京海之大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服务器托管由互联互通
手机:13911575376
网站技术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83569622   广告&合作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27675401   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634043306   咨询及人才点击发送消息给对方138011526

GMT+8, 2025/11/29 05:14 , Processed in 0.015914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